天然酝酿的智慧
标签: 文化遗产

出了云南,没有几个人知道小县弥渡,但是如果说起山歌“小河淌水”,熟悉的人一定会迅速多了起来。这首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歌,就诞生在滇西大山深处的弥渡。弥渡不仅歌美,食物更美,最出名的吃食有四样:卷蹄、蜂肝、黄粉皮、酸腌菜,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卷蹄。
弥渡卷蹄做起来讲究很多,要把猪蹄子的骨肉都旋下来,只剩皮,取来红曲、草果、茴香、包谷酒等调料,点燃酒一边烧一边和里脊肉块搅合在一起,塞到皮子里去。之后,卷蹄用洗好的稻草结结实实地捆绑好,放到缸里腌上,四五天后,再取出来蒸熟,切成筒块放到坛子里,用萝卜丝和面粉一起腌制的把坛子填实,密封住。一个月后,便可取出来切成薄片,即能凉吃,又能蒸热吃,味道无比鲜美。据说,弥渡卷蹄起自明朝,已经传承了500年。传说,清代咸丰年间,弥渡的学子赴京赶考,带了一罐卷蹄,京城学者尝过之后,倍加赞赏,后来竟惊动了皇上,御口亲尝,赞其鲜美无双。从此,弥渡卷蹄便名扬四方了。
鲜美、鲜香、鲜滑对发酵食品味道最多的形容,常常离不开一个“鲜”字。中国美食讲究五味调和,调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中国烹饪科学奠基人季鸿昆说,是鲜味。
鲜,本义是鱼羊之味。但是农耕社会的古人身居内地,远离草原、海岸,不以捕鱼、放牧为主业,难道多数人便无缘这种至味了吗?不,事实上,除了能够坐享鱼羹调鼎之味的皇贵们,普通百姓同样可以随口获得那种至美的味道。对他们来说,鲜味不止来源于蔬菜、鸡蛋或牛肉,更多隐藏在酱汁中、腐乳里,在身边无数的发酵食物中——那些不受时间限制、廉价易得的美味。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