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个古代“机器人”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4期 作者: 成舸 

标签: 发明与技术   

美编在专家指导下对人偶的面部造型做改进。

三千年前的自动人偶究竟如何工作?这个问题难倒了编辑部的青年才俊。起先,大家都觉得它动不了。理由是:那时的人不可能比现在更聪明。那就制作一个“想象图”吧!

寻找合适的模特就颇费了一番功夫。最后找来了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老梁。他的脸长得够古典,肌肉也格外有型。美编在苹果电脑上,用三维人体建模软件给他的全身造出关节,又用PS为脸部做了渲染,给肌肉覆以木纹,并加上了发髻。接着又“挖”开他的胸腔,将脊椎和内脏放了进去,硬是把老梁这个大活人变成了古代人偶的模样。

模样是出来了,可机关在哪里?动力是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给木人加装个发条。可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制发条,直到15世纪中期才由欧洲人发明出来。就算用木头,若真如古书上所说木偶有真人般大小,那么仅自重就应该有几十公斤,需要多大的发条才能发动?又有人说是利用磁力。理由是:指南车在黄帝时代就发明了,据此推算,到自动人偶诞生时,人们已经对地磁场有了认识。然而“三皇五帝”不过是传说,真正的司南却是春秋战国才出现。而且在做这次专题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指南车和指南针其实不是一回事,它靠的并不是磁场……

问题接踵而至,一个比一个复杂。最终,我们只好采用了“发条”方案。这当然只是“想象”。至于里面的传动机构——是齿轮,还是曲柄连杆?我们没有画,也猜不出来。据说Discovery频道为了解开阿基米德发明的机械“鹰爪”之谜,动用了两个机械师、两个木匠、一个舰船专家,花了七天七夜才造出来一个复制品。我们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可以动用。更困难的是,我们的经验太过有限。比起古人来,我们究竟聪明多少?这实在难说得很。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