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敲醒华夏正统之音
音乐篇

图为曾侯乙甬钟。编钟在摆放时,最上层的是钮钟,中间和下层的钟叫甬钟,其中最大的重203公斤,最小的重8公斤。每件甬钟外表都刻有“曾侯乙作(持)”和有关音乐内容的铭文。

1977年9月,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正在扩建营房。在东团坡山岗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继续往下,推土机又推出了青灰色的膏泥和石板。部队迅速报告了随县县委。
接到报告的随县县委并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施工继续。
1978年2月,在褐土层下又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部队领导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是年3月,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谭维四率勘察组赴随州实地勘测。很快,初步勘测的结果就出来了:这片“褐土”的下面,是一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还大几倍的“超级古墓”!

图为曾侯乙墓墓室俯视全景。曾侯乙墓发掘的消息轰动一时,当年随县县城只有四万多人,可涌上墓区围观的群众就有两万之众。公安、民兵和解放军组成的人墙屡屡被群众冲垮,直到空军派出直升机航拍墓区全景时,才说服部分群众暂时离开现场以便拍照。
这座古墓分为北、东、中、西四室。在中室出土的青铜礼、乐器上,绝大部分都有“曾侯乙作(持)”的铭文,表明这些器物均为“曾侯乙”所有,这无疑就是墓主人的名字。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墓主人是春秋战国时期“曾”(随)国的一位国君,“侯”是他的爵位,“乙”是他的名字。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