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灯影的记忆
标签: 古代生活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囊萤取亮”、“凿壁偷光”的故事,虽然那是些励志类轶闻,用来激励刻苦发奋的学习精神,但令我更感兴趣的却是古人如何度过那些漫漫长夜。对于生长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大约完全无法体会没有电灯照明的夜生活,直到1969年远戍内蒙古乌兰布和大沙漠与戈壁滩的那些日子,我才真正体会到油灯伴长夜的孤寂。
据说在甲骨文中只能找到“火”字,而无“灯”、“烛”之类的字样。商代以火取暖取亮虽然已很普遍,却没有灯、烛的概念,更没有作为生活器具出现。西周时有了烛,但完全不同于后来的蜡烛,只不过是一种照明的火把,我想大约取自于一些含油脂较为丰富的植物枝杈捆绑而成,称其为“大烛”或“庭燎”。
灯具的出现或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已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文》中“灯”字作“镫”,改作“火”旁,则是稍晚的事了。那时生活中照明的器具多为豆,“豆”本来是盛食品的器具,春秋战国时期尚属一种礼器,后来用以盛放燃油取亮,就逐渐成了灯具。贵族多用青铜、玉石为灯,而民间则常常以陶、瓦为豆,将棉线布帛制成灯捻,在油中慢慢汲取浸润点燃照明。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最早的灯具,大都是战国时期的陶、瓦、玉石和青铜器灯具。
自战国至秦汉是灯具踵事增华的时期,尤其是青铜灯具,制作之华美,达到空前的水平,如一体多头的连枝灯,可达十五个灯盏,横竖上下错落有秩,雕饰精美绝伦,这种连枝灯可以一齐点燃,如同一树光焰辉映,其亮度自然是十分可观的。唐代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就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其光可夺月色。此外,以兽和俑人铸成的灯具也很常见,或以错金为饰,或涂以朱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最具代表性的实物要算战国时期的错金银人形灯和漆绘人形灯了,而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长信宫灯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长信宫灯为青铜鎏金,灯盏上方的罩内连接排烟的管道,灯烟可以在罩中通过管道进入蓄水的灯身之中,达到环保的效果。此外俑人上下手中的灯罩可以移动开合,用来调节灯光的大小,堪称是非常先进的灯具。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