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博物馆应该建成什么样?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7期 作者: 王建民 

标签: 汶川县   纪念园(馆/碑)   博物馆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来到灾区北川,对当地干部说:“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目前文物部门正加紧征集震灾的文物资料,不久的将来,一座地震博物馆将在北川拔地而起。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清醒的决定。四川的地震博物馆,将为今人和后人留下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重要的历史记忆。但是,一言既出,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我们要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人们知道,世界上反映人类灾难的博物馆各式各样,华盛顿的韩战纪念馆、波兰的大屠杀纪念馆等等。这类博物馆在施加给人们的影响里面,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促使参观者反思。

2008年原本就是“国际行星地球年”,在这一年建立起来的四川地震博物馆如果真能扣题在此,促使人们对大自然进行反思,当是中国对整个人类的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但是,这一美好心愿能否实现,恐怕现在谁心里都没有把握。从目前的情景推测,四川地震博物馆,很可能会建成一个表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进、取得胜利的主旋律博物馆,反思的引导是很难出现的。而缺少了反思的博物馆,是否还有建造它的意义呢?一部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从古至今的社会发展与演变,正是基于人类的不断反思。而且,人类的许多反思,让我们感觉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价值。下面的一段反思来自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流的《沉思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宇宙要么是一种混乱,一种诸多事物的相互缠结和分散;要么是统一、秩序和神意。如果前者为真,为什么我愿意滞留在一种各事务的偶然结合和这样一种无秩序中呢?为什么我除了关心我最终将怎样化为泥土之外还关心别的事情呢?为什么我要因为不管我做什么我的元素最终都是要分解的而烦扰自己呢?而如果后者是真,我便崇拜、坚定地信任那主宰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