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博物馆
两千年河西传奇


提起“马踏飞燕”,几乎无人不晓。这匹三足腾空、神采奕奕的“天马”形象早已随着中国旅游标志走出国门,为全世界所熟悉。它的诞生地,正是今天的武威。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距今2100多年前的汉朝,有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直入河西、大破匈奴,并开始在这片辽阔的走廊状疆土上设置郡县、行使主权。史称“河西四郡”之首的武威正是由此得名。
然而,“天马”马蹄的征服和武威郡的设立,其意义并不只是昭示了军威、扩大了疆土,更带来了河西走廊的畅通无阻,和关陇之地的长治久安。随着大量中原人口的迁入,汉朝的文化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
河西走廊上撒落的汉简


在武威市东南隅,有一处着名的汉式建筑群,这便是被誉为全国第三大孔庙的武威文庙,武威市博物馆的主体部分就坐落在这里。和别处博物馆不同,该博物馆分散在三处:文庙、西夏博物馆和大云寺。过去,武威当地并没有博物馆,但随着大量地下文物的出土,只好向“孔老夫子”借了文庙来安置这些宝贝。后来,西夏文物逐渐多了起来,于是又在文庙对面新建了西夏博物馆。只可惜,大云寺在1927年一场大地震中已基本损毁,如今只剩一座钟楼。
文庙里一件精美的“鸟”状木雕常惹来不少观众的目光。它嘴含食粒、形态逼真,走近看却会发现,其底部有折断的痕迹。它被发现大约是1982至1984年间的事。当时,一位武威汽车运输公司的司机,去乡下亲戚家串门,见到这件木头做的“玩意”,以为是只“鸽子”,就拿回家去做了摆设。现任博物馆副馆长黎大祥老师在一次下乡考察时发现了它。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