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千佛洞:佛陀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佛教篇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10期 作者: 唐荣尧 

标签: 拜城县   石窟   古迹探秘   

如果说佛教石窟进入中国是一场诗意而久远的旅途,那么,克孜尔石窟就是这场旅途的零公里界桩处,也是最古老、最初始的中国佛教文化宫殿。这里的石窟艺术既承接了来自印度石窟的原始风味,也带有明显的希腊化的佛教艺术痕迹,更是印度佛教石窟进入中国内地的『二传手』。克孜尔千佛洞,是佛教石窟东渐的最早见证。
◎◎◎这是克孜尔千佛洞第80窟窟顶稀有的巨幅飞天像,这里的飞天是蓄着胡须、身材健壮的男性形象,而这正是印度佛教最早的菩萨形象。

1888年秋天,新疆的罗布泊一带依旧炎热,一个俄罗斯人提着当时很先进的武器,瞄准一匹奔驰的马射击,倒下的马匹被这位俄罗斯人运回他的祖国并制成标本在圣彼得堡展出,这种以这个俄罗斯男人的名字命名的马匹——“普热瓦尔斯基马”的标本在展出过程中,引起了英国探险家利特尔夫妇的高度兴趣,他们决定前往罗布泊寻找这种“神马”。在当地维吾尔人的带领下,利特尔夫妇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走进了古龟兹国的腹地——克孜尔石窟。壁画、供养人像、佛教故事画等向他们打开了一个丰富而神奇的佛教世界,他们也就成了19世纪晚期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克孜尔石窟的西方探险家之一。在他们的眼里,这里的黑衣涅盘佛像和西方基督像很相似,苦行者大迦叶等画像俨然就是基督的面孔,这里的佛教形象带有明显希腊化的犍陀罗雕塑风格,这里的壁画中有很多印度式的菩萨。这些文化信息的背后,就是当初在僧人的传播途中,神佛们驾风驭云、越过高远神秘的帕米尔高原或白雪皑皑的葱岭后,进入中国时的最初情景。

专家评语

杨曾文 中国佛教文学研究所所长

作为中国最早开凿的石窟群,克孜尔千佛洞融合了印度与龟兹特色。石窟造像形式多样,造型姿态优美,尤其是绘制的多种题材的佛本生故事壁画,更是夺人眼目。仔细加以研究,可补佛教初传时期文字史料的不足。

在佛教的宇宙结构论中,中国被称为“东胜神洲”,那里富庶而淫逸,欲海茫茫,是印度僧侣梦寐以求的传法之地。于是“白马”驮着经像,顺着“丝绸之路”走来了。

那是公元初年前后,印度佛教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东北部)、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并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传入龟兹(今新疆库车)。

◎◎◎这幅壁画中的马王本生图栩栩如生,而龟兹古国在传说中便为“白马驮经”的起始点。“白马”驮来的异国宗教哲学,后来竟然成了普适华夏的庞大意识形态。(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孙志军) 下图:克孜尔石窟群排列在东西长两公里的崖壁上,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土质外表是沙粘土,但其内则是很坚硬的岩石,故石窟能够保存上千年而至今。

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 “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

责任编辑 / 刘霞  图片编辑 / 汤剑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