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也可以选美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10期 作者: 杨飞龙 

标签: 声音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的评选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意外频发。当我把要搞一次相当于“历史选美、考古选美”评选活动的事儿讲给一位专家听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考古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它不是小姑娘,怎么能选美呢?”但是当他听说这个专辑的主旨是通过100个考古发现,来展示中华文明的演进(包括精神与物质的)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后,便欣然同意给予我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不过,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中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拥有极其丰富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考古项目都有独特的意义所在,它们携带的文化信息更是不尽相同。将不同性质的考古发现放到一起来评选,不好操作。”

◎◎◎为使本刊的版式、色调等元素更好地为表现整本专辑的主题服务,编辑部曾数次组织大家对文章的版式设计效果进行品评和商榷。

 

这位专家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比如在我们随后与多位专家的交谈中,评选标准的问题始终是一个交流的障碍。有的专家直言不讳地给我们泼冷水说:“这件事极具风险,如果搞不好,你们专辑没做成不说,还会砸掉杂志的品牌……”

专家的忧心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做这个专辑的意义所在。于是,本刊编辑部派出多路人马,分别奔赴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科研院所就相关问题咨询专家。谁能料想,波澜四起。有的专家根本就不赞同从考古发现中找文明符号的做法,他们说:“文明是一个抽象而宏观的概念,用具体而真实的出土器物使之具象化,有失偏颇。”当然,绝大多数的专家肯定了这项评选活动具有的首创意义:“虽然执行起来难免会有风险,但做好了的话或许能为人们打开一扇走近考古学的窗口。”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