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诸侯的浮与沉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3期 作者: 刘斌 陈刚 

标签: 盱眙县   历史拾遗   

大云山汉墓的惊世发现,把西汉江都国和江都王刘非曝光于世。堪与帝陵比肩的陵园规模和无数随葬的奇珍异宝,都在述说着江都王曾经的富甲一方与权倾一时。但是,在其光芒之下,也隐藏着一些历史的真相……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登基后的第三年。经过文帝一朝的励精图治,汉王朝已经逐渐显现出大国气象。作为这个崛起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汉景帝刘启却始终有一块心病不能释怀——盘踞四方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不少诸侯王公然数不奉法,骄奢无度,愈发使中央的集权流于形式。早在景帝还是太子之时,他便对此心存芥蒂,萌生削蕃之心。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汉景帝终于下定决心,再也不要忍受这种寝食难安的煎熬,开始了一系列削弱同姓诸侯王权力的举措。

在帝国的东南一隅,与景帝刘启有着杀子之仇的吴王刘濞,早已暗生谋反之心。此次削藩的举动,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借口。于是,六国诸侯王的五十万兵马迅速在刘濞的号召下集结起来,直逼长安城。这就是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七国之乱”。

叛军来势之迅速,声势之浩大,远远超出了景帝的预料。慌乱之中,他不惜腰斩晁错作为换取退兵的条件,孰料等待他的却是刘濞自立为帝的消息。危难之际,景帝与程姬的第三个儿子,年仅十五岁的汝南王刘非主动请缨愿领兵平叛。这位年纪尚轻的皇子,在他的诸位兄弟中并不算出众,此前也从未有过带兵打仗的经验,倒是素来以“好气力”声名在外。或许在一场皇室宗亲挑起的兵变中,只有骨肉相连的儿子才值得信任。几日后,刘非终于等来了一方将印。

自古英雄出少年,刘非没有辜负景帝的信任。汉景帝再次见到刘非时,叛军已经被平退。这位之前并不起眼的皇子从此获得了父亲的青睐,第二年便被晋封为江都王,而他的封地就是吴国故地。从此,刘非远离京城,也成了一方诸侯王。

责任编辑 / 杨思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