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叛徒与改革者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4期

标签: 历史拾遗   

上世纪20年代初的广东,曾有过短暂的地方自治。这场自治运动的领导人,是被国民党打成叛徒的陈炯明,他一生的荣辱,皆与此有关。令今人难以置信的是,民选县长,司法独立等21世纪的时髦词汇,竟是当年陈炯明的实践。不过,这场期盼民主政治的改革,终究敌不过另一场宏伟的北伐革命。以史为镜,可以烛今,陈炯明的难题,或许萦绕着今人。
1921年10月,陈炯明率领粤军赴广西打败北洋军后,正凯旋而归。供图/Corbis

1933年9月21日,一位病入膏肓的老者陷入昏迷。气若游丝之际,家人决定把他接回家中,由亲友陪他度过最后时刻。夜半时分,老人突然清醒,用清晰的声音连呼:“共和!共和!”

这位老人就是陈炯明,他在历史课本上留下炮轰孙中山总统府的“事迹”,并以国民党“叛徒”的形象定格于正史。

陈炯明虽然曾经贵为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但生前了无积蓄,入殓时用的是没过逝的母亲的棺木,因为买不起寸地寸金的香港墓地,由广东省长陈济棠出面,才得以葬在老家惠州。在众多的挽联中,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最令人感伤:“去来大干净,家徒四壁,英雄本色有余哀。”

众所周知,陈炯明背叛了孙中山,但若追寻他的人生轨迹可知,他的所有荣辱,皆源于对“联省自治”救中国这一理念的坚持。这段历史,静静地躺在香港昔日的报刊中,在那里默不作声。当我细细地研读那些泛着旧日气息的文字时,我发现,陈炯明之路,其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另一种演化可能。

责任编辑 / 李晓光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