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鸳鸯图》中的男女二重奏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5期 作者: 黄小峰 

标签: 读画笔记   

春暖花开,又到了鸳鸯戏水的季节。作为中国所特有的水禽,鸳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作为美满爱情的象征,这种双宿双飞的“文禽”(中国古代对毛羽斑斓的禽鸟的雅称)成为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吉祥图案,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物品上面,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庭梦。如今的我们,已经习惯于把鸳鸯图形当作一种直白的符号,等同于美满婚姻,不过在中国古代画家那里,用鸳鸯来表达思想的方式要远为精深。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精美的《杏花鸳鸯图》,男女、阴阳、家庭、生命力等主题,都在这幅画中展现出来。

老当益壮的杏树

虽然古绢的颜色已经发暗,但《杏花鸳鸯图》中的色彩依然鲜艳。画面不算小,高162厘米,宽97.3厘米,没有作者的款印,也没有任何收藏印迹,这种画无疑出自于一位无名的职业匠师之手。从全景式的构图以及精细的画法来看,与传世的元代设色花鸟画近似,因此人们相信这幅画也应为元代佚名职业画家所绘的一件装饰性的中堂大画。

一株枝干苍老、长满树瘤的老杏树占据画面中心,树下的坡岸上有一对雌雄鸳鸯。杏树贯穿画面上下,而且伸张到画面两边。张扬的程度,把树下鸳鸯的风头完全盖住,似乎向观者显示,它才是画面真正的主角。这株杏树树龄一定不少,怎见得?你看,它靠近地面的主干不但长满树瘤,而且树身已经裂开,显出中空的内部。从树根部向上去的那道深深的裂缝,几乎把树身裂成两半,而裂开的两半像是两条腿,深深地扎在地里,近似于连理树一般。苍老的杏树长势喜人,裂开的树身向上分出一粗一细两个连理枝干。粗干笔直向上,似乎承续了杏树的苍老,在树干的顶部被截断,近乎枯萎。相形之下,细干则婀娜曲折、枝繁叶茂,开满了粉红的杏花,愈加映衬出粗干一花不绽的苍老。

杏树的中心地位以及连理枝所营造出的戏剧性对比,显然是画家有意为之。老杏的生命力被凸现得淋漓尽致。传说中,仙人居住之地常有杏花,它是仙人的食物,因此也可象征长寿。道教仙人往往都擅长医术,因此人们也用“杏林”来称呼医学,而精深的医术是旺盛的生命力的保证。一枝枯萎但另一枝开满杏花的老树,便是长寿与生命力的暗示。

责任编辑 / 戴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