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尔·基多美洲艺术圣殿



图1为基多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的内景。收藏在这里的印第安人和欧洲人的绘画、雕塑作品,为人们研究影响波及整个美洲的“基多艺术学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图2即为其中珍藏的木雕作品。在基多独立广场南端,有一座始建于1550年,完工于18世纪的天主教堂。它绿瓦圆顶,门廊一侧耸立着灰白色圆柱,是混合了阿拉伯、波斯和摩尔人建筑风格的产物(见图3)。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海拔2852米。16世纪以前,这里是印加帝国北部疆域的都城,“基多”这个名字即由集聚于此的“基图”部落演绎而来。
1533年,西班牙人侵占基多。这些殖民者因为势单力薄,最初的日子过得并不安逸。他们在废墟上筑屋建城时,不得不考虑安全因素。为防御本地印第安人随时可能发起的袭击,西班牙人的房屋一律走结实耐用的路线——外表粗犷,没有阳台,窗户窄小且安装有铁护栏。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大和殖民统治的加强,基多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西班牙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对建筑形式的美感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考虑到新移民中的大多数是天主教徒,教堂是不可或缺的。今天,我们在基多市内的街巷里还能看到大小教堂、修道院87座。它们华丽的外观、高耸的尖顶,成为基多最令人瞩目的建筑景观。从16世纪的穆德哈尔式、意大利式矫饰风格,到基多巴洛克艺术,再到19世纪初期的新古典主义,还有那些以隐晦的方式展现基多古老文化中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的建筑作品。这座古城,继承了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两种文化交融的遗产,堪称“美洲艺术圣殿”。
1822年5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袖苏克雷将军率兵解放基多。8年后,厄瓜多尔共和国成立。此后,这里虽屡屡遭遇地震,却依然是拉丁美洲保存最好、变化最小的古城。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为一座城市冠以“人类文化遗产”的称号,这个荣誉,属于基多。
责任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