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故都的痕迹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6期 作者: 陈乐 

标签: 博物馆   文化符号   博物馆记   西城区   

“北京城有多古老,宣武区就有多古老”。这里没有皇城的宫殿巍峨,也没有西郊外的水木清幽、园林秀色。这里房舍简陋,但却藏龙卧虎,文化遗存层层叠叠,星散于胡同小巷之中的名人故居、会馆,使人轻松快读中国历史。北京宣武门以南至广安门以东的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史称“宣南文化”。走进“宣南”,体味大隐隐于市。

北京最早的“龙脉”

北京城原来有六个中心区,宣武区被人抽象为“南城”。“南城”是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大本营——这种偏见伴随我长大,直到有一天我偶遇了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

那天我路过宣武医院,只见对面矗立着一面铺着琉璃瓦的红院墙。不用说,这种色彩专属于皇家,奇怪的是,大院子不仅坐西朝东,而且倔强地背对大街,只有走到胡同里面,才能看到大门的真容:敕建长椿寺,而旁边另一块牌子写着:宣南文化博物馆。

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神宗为其生母孝定李太后敕建。万历皇帝赐名“长椿”,取健康长寿之意,当时有“京师首刹”之称。“原来宣武医院也是长椿寺的一部分,长椿街是解放后新修的,把古庙横切了,正门前的小胡同叫‘下斜街’,它才是当年的大路。清中叶以后,长椿寺开始衰败,成为下葬前停灵的地方,戊戌六君子和李大钊烈士都曾在此停灵,就是宣武医院的位置,李大钊足足停了6年才埋到万安公墓。”博物馆展宣部主任王娜对我说,“你现在的位置,是北京最老的核心区。”这所大四合院,竟然浓缩着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我忽然有一种重新认识北京之感。

“北京城有多古老,宣武区就有多古老”。着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如是说。

责任编辑 / 李晓光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