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一把火炕
标签: 文化符号

北方人砌炕多在窗下,这样凡“听有卖汤饼肴核者,即于窗户传人”——坐在炕上便可交易买卖。不仅如此,各种生活、工作场景也被全部搬到了炕上。火炕俨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末一
你幸福么?对于这个红极一时的问题,东北的一句谚语自有标准——“三亩好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指经济有保障、家庭健全美满、居住环境稳定舒适。其中把对家的归属感寄托在一方火炕上,可见它对于一个北方家庭的意义。
倘若在寒冷的东北农村,随便找个老乡和他聊聊关于火炕的种种,总能打开话匣子。“睡火炕最解乏”、“睡火炕能治病”、“火炕能驱虫”……这些火炕的神奇功效最常被提起,但对此我总是将信将疑,直到偶然在清代见闻录《燕京杂记》中,读到了一段关于南方人睡炕的趣闻。
说的是当年南人北迁后,因为不习惯火炕,依旧多睡木榻,结果一到寒冬腊月,后背久卧处总是潮湿难耐,即便铺上好几重被褥,也不见起色。久而久之,背骨隐痛,服药数月才能痊愈。对于这种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位不曾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大概是因为夏秋积雨,湿气潜伏,冬月生起炉火,“水得火而蒸其气也”。最后还不忘形象地比喻说,这和蒸馏制酒是一个道理。
且不说这个分析是否点中症结所在,但喜睡火炕的北人,确实不见有此病患。于是身在北方的南人也转而入乡随俗,睡起了火炕。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