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商业化—医治古城的“良药”?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崔利民 齐晓瑾 

标签: 文化遗产   古城   

凤凰古城开收门票,竟然带来网上网下的剧烈反应,这恐怕是决策者始料未及的。政府原先的设想是,古城收门票和提升商铺档次,可以分流出一部分消费水平低的游客到民俗园、烟雨凤凰等新建景点去。政府和开发商自有如意算盘:乌镇、周庄收门票都没有问题,凤凰收门票,会有什么问题?

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门票开收一个月,游客人数迅速减少。政府官员在采访中表示,这一系列“新政”,志不在收门票牟利,而是为了给不堪重荷的古城“去商业化”。这一点在《凤凰古城涉旅行业转移转型升级的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确实可见,规定说,城内非政府鼓励范围内的商铺,要不就地“升级改造”,要不就外迁到新景点。大规模迁移商户的同时,古城内将控制商户数量“现有数目不增加”。

让我们暂且相信地方政府“去商业化”的远景目标吧。可问题是,“去商业化”就是适合凤凰发展的道路?或者说,我国的古城保护,是否真的要以“去商业化”作为目标?

图是凤凰的沱江,岸边有各色酒吧。在“去商业化”中,需要高消费的酒吧,成为凤凰要大力发展的产业(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刘国兴)。
图的日本小城宇治,没有“去商业化”,却充满《源氏物语》的人文风情(供图/达志)。

在如今古城商业化饱受诟病之际,似乎只要抬出“去商业化”,就体现了遗产保护的决心。可是,考察我国近世城镇形成的历史,却不难发现,正是商业造就了许多名城名镇。比如湖南的洪江,四川的阆中,河南荆紫关,江西景德镇等。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