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真相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张闻捷 

标签: 读史笔记   

晋国公卿赵氏以战功起家,不断膨胀的权势与声望,令国君晋灵公心生忌惮。于是,遭赵氏排挤的将军屠岸贾在晋灵公的默许下,在下宫将赵氏一门三百口诛杀,仅有尚在襁褓中的孤儿赵武得以幸免。为保赵氏孤儿的安全,庄姬、韩厥、公孙杵臼、程婴等人舍生取义,先后付出了巨大的牺牲。20年后,长大成人的赵武终于得以手刃仇敌,伸张正义。

这是电影《赵氏孤儿》中的情节,对很多熟悉这个故事的人来说,这些复述似乎显得有点多余。不过,如果对照元人纪君祥撰写的《赵氏孤儿冤报冤》,就会发现,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与原作相去甚远,尤其是赵武认贼作父、并不惜以性命要挟程婴救治屠岸贾一节,更是子虚乌有。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在《韩世家》与《赵世家》中,将赵氏灭门的时间锁定在晋景公三年,而罪魁祸首则指向晋灵公的宠臣——屠岸贾。然而在《晋世家》一篇,他却写下了完全相悖的一笔:“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

在这里,不仅“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完全不同,更缺少屠岸贾、庄姬、程婴、公孙杵臼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物。据《晋世家》载,晋景公十二年冬,晋国“始作六军,韩厥、巩朔、赵〔韩〕穿、荀骓、赵括、赵旃皆为卿”,表明此时赵括尚在人世,不可能死于晋景公三年;同时,庄姬为赵朔发妻,“庄”是赵朔的谥号,说明在“下宫之难”发生时,赵朔早已不在人世,又如何能与赵同、赵括一起遇害呢?以上诸多疑点证明:《韩世家》和《赵世家》的真实性存疑。清人赵翼在经过精细的考证后也得出结论:“屠岸贾之事,出于无稽⋯⋯荒诞不足凭也。”

责任编辑 / 郭婷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