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本儒生遭遇武士道

1905年剪去辫子的华兴会成员在日本合影。前排左一为黄兴,左三胡瑛,左四宋教仁。
对中国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发现,20世纪初留学日本有两大特点:一是人多,比留学其他国家多出许多;二是闹革命的多。若是回答第一个问题,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日本近,脚钱少,而且中国重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答案正确,但这都是站在中国立场上看问题,忽视了关键原因——日本的“热情”邀约。其实,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而且是世界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皆源于日本人的“热情”。

这幅木刻版画,描绘了留学生在日本阁楼中集会的场面(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王骏)。

留日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经常发起爱国集会,在这种气氛中,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爱国热情的感染。而且日本文化中的汉文化因子,也使学生倾向“排满”的革命。上图为1910年,在留日热中求学日本的鲁迅。供图/何建虎
日本人的经济账
1896年,日本柔道家嘉纳治五郎受日本外交部长西园寺公望的委托,访问清国的总理衙门,他特地拜见了总理衙门的一把手恭亲王奕。嘉纳先生是奥运会柔道项目的创始人,亦是后来弘文学院的校长,这所学校就是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提到的日语补习所。嘉纳是以民间的身份访华,但传达的却是日本政府想要接收中国留学生的愿望。
这不是日本政府的首次邀约,研究留学日本史的日本专家实藤惠秀在《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书中写道,19世纪末,日本来华游历、考察的官员,在与中国政要会晤之际,也“多力劝派遣青年子弟赴日留学”。1899年,日本在木县举行陆军大演习,陆军省邀请中国文武官莅临参观。日军参谋长大山岩对中国武官丁鸿臣说出很感人的话语:“唐以来,日本饮食、衣服、起居、学问之事,皆中国赐之。今日愿助力者,不惟辅唇齿之义,亦报往日之赐。”
看来,日本的确有大公无私的诚意,诚意的背后,是日本人对一千年来承受中国恩惠的感谢之情。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