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法国
欧洲工厂“取经记”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7期 作者: 苏文江 

标签: 法国   风云人物   历史拾遗   

在一群老留欧人士的倡导下,穷学生如潮水般涌向欧洲。半工半读,知行合一,中国“劳心”与“劳力”之别的传统观念,被法兰西的勤工俭学生狠狠击碎。短时上学,长时间做工或失业,没有机会欣赏欧洲的文化与艺术,却看到大战后的贫富分化、破产失业,与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于是,留法学生竟成了中国早期的社会主义革命者。他们与欧洲优雅的文明擦肩而过,却结出了另一颗革命的果实。
周恩来(左一)、邓小平(左三)、赵世炎(左四)等当时的青年,是在勤工俭学中诞生的“革命之星”。乔丕成(左二)、杨杰(左五)则在学术上颇有成就。

从北京着名的喇嘛庙雍和宫往南,有一条方家胡同。近百年前,中国留法学生大本营“华法教育会”北京总部办公室,就在这条胡同里。那时候,华法教育会的办公室,几乎被前来咨询的青年踏破门槛。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青年学子在经过了留日热、留美热后,留法(欧)也终于热起来。1918年夏,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湖南青年就壮志满怀地奔赴北京,参加长辛店京汉铁路工厂留法勤工俭学班。1919年2月,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准备订一张船票,赴法留学,不料船只早被大批准备赴法的中国学生塞得满满的,他只好等一等。而这一等,就等了一年。

近百年前的留法之热,可以从一个数据窥见一斑:据1919年底的《时报》报纸报道,“两年内中国将有6000人赴法。”当时中国人的留法热情如此之高,其实是被一批老留欧生有预谋地“煽动”起来的。他们打出了一个可以惠及平民百姓赴法留学的口号:“勤俭留学”, 也即“勤工俭学”,并且孜孜不倦地加以推动,终于酿成燎原大火。

留法预备
早在民国元年,留法前辈李石曾等人就成立了留法俭学会,极力鼓动中国人留法。图为1913年6月即将赴法的俭学生。
图为法国马赛城,学生们就从这里踏上法兰西的土地。
图为毛泽东为湖南勤工俭学生筹措路费一事,写给他的同学罗学瓒的一封信。

倾家荡产去留学

年仅20岁的京汉铁路路工盛成,正是位待留学的穷青年。1919年6月7日,他在天津见到勤工俭学发起人之一——吴稚晖。吴稚晖一见他就说:“你最合适于勤工俭学的条件。”他催促盛成赶快回北京,到方家胡同的华法教育会办理出国手续。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