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科举功名”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7期 作者: 马赛屏 

标签:

本刊编辑采访中国社科院叶隽教授。提起中国留欧的局限,他说过于偏重几个大国,选择比较单一。

留学专题做到尾声,刚好遇到高考放榜。我一表妹分数下来,离二本差一点,郁闷不已,大叹志愿一定,将来命运也定了。然后便羡慕起几年前就读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个表姐。

这让我想起和北京大学王奇生老师的一次聊天。王老师曾专注于中国近现代的留学史。他说那时与今天同样,“一留学,仿佛有了更高的身价。尤其是那些去美国的,名校的”。

比如替蒋介石起草《中国之命运》的陶希圣,就在《潮流与随笔》一文中感叹过这种等级差异:

留学生回国有一种习惯,仿佛从前科举时代的人们一样。科举时代,有过一科两榜的人,见了有功名的人,首先拱手问曰:“老兄是哪一科?”留学生也是一样,见了教授们,就会问:“您是哪一年回国?”这一问,对方的心理反应至少可分三种:第一种是同样的回国不久的留学生,被问之后很高兴的谈论他留学及回国的经过。第二种是回国已久,且享有盛名的老留学生,也许他答道:“我回国时,你还没有出生。”这种答法,我曾经亲耳听见。第三种就是我这样的非留学生了。以前我的脸皮嫩,对于这样的问题,很感窘迫⋯⋯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