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谦之死是一桩冤案吗?
提起方伯谦,看过电影《甲午风云》和电视剧《北洋水师》的观众,应该不会陌生。那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舰长,先是在丰岛海战时临阵脱逃,致使运兵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一千多中国官兵壮烈殉国;后来是大东沟海战,与“撞沉吉野”的邓世昌形成鲜明对比,方伯谦再次逃跑,致使舰队阵型大乱,中国再一次败于日本。而这场海战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整场甲午战争的失败。由此看来,方伯谦罪莫大焉,堪比琦善和汪精卫。他临战脱逃的罪恶形象,已然板上钉钉。
然而,在历史学家的眼中,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
自从方伯谦被清廷以“牵乱船伍”、“临阵退缩”罪处斩后,为他鸣冤的人代代不绝,先是他的夫人进京告御状。1896年,一名知情者以笔名“冤海述闻客”撰写回忆录《冤海述闻》。这名知情者爆出了鲜为人知的方伯谦战斗细节,经专家考证,作者极有可能是北洋水师“济远”舰上的海员,并且亲身经历了海战。此外,北洋水师中“广甲”号军舰的管轮卢毓英,也详细记载了他在甲午战争中的亲身经历。他的手稿被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命名为《卢氏甲午前后杂记》。这两部作品都在文中披露了方伯谦的“冤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宫档案公诸于世,甲午战争时的大量电报流入研究者手中,于是,一个前所未见的方伯谦,引出一个前所未见的甲午海战。

图为济远号巡洋舰管带(舰长)方伯谦画像。黄海海战中,他因为临阵脱逃罪,被斩首军前,但是,不断有学者对这个判罚提出质疑。

图为北洋水师定远铁甲舰上官兵的合影,军装还是中国水勇的古典打扮,与现代化军舰颇不协调。
挂白旗为诈降
首先说说方伯谦其人。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