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现实与虚构“互相拖累”
标签: 文化符号

或许是因为金庸的小说太过普及,所以几十年来,若论这天下武林山头儿,首称小说中的霸主少林(嵩山)、武当;天山则稍逊一筹。近来有些单位不甘寂寞,便有了“天山武林大会”的事情。此次大会由新疆大晨报股份公司、特克斯县联合主办,广邀江湖“名流”,号称十一门派,其中当然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少林、武当、峨眉、青城、崆峒等。难怪一些网友调侃这是《倚天屠龙记》里的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活动的日程,第一天是参观新疆特克斯县草原。围观群众们都瞪大了眼睛,本指望大侠们能挽雕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哪成想结果是天苍苍,野茫茫,拍照二三,无处话凄凉。在网络上围观的群众表示很失望,更有网友吐槽这不过是一场老年版的cosplay(角色扮演)。
然而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它不是真正的cosplay。说它不是真正的,并不是由于这场play由老大爷扮演,而是因为它与cosplay的性质完全不同。在cosplay中,演员所扮演的主要是动漫中的人物造型,扮演者自己以及围观群众都知道这是虚构的。而天山的这个“cosplay”,却宣传其角色在现实中真实存在——不管他们的单位、“道场”、帮派还是传承人的名头。少林派的代表释德朝在现实中号称少林寺达摩院首座,而游玄德则号称曾主持武当太极宫,可谓武当派高手。其他武侠小说中的门派,在现实中也都有传人。奇异的神功,诡谲的武器,万能的丹丸,秘密的传承——所有这些在武侠小说中出现的东西,在现实中都有实践者。小说与现实相混合,带来的是思维的混乱、现实生活的混乱,故而不少网友对此大加揶揄、嘲讽。前些时侯“气功大师”王林的被揭露,更使人们对于武术、大师、大侠的信任度下降。“武林”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其实,现实与虚构“互相拖累”,并不是现在才有,这与我国独特的武侠小说文化及受众文化心理是分不开的。武侠文化可以追溯到先秦,而武侠小说则在唐宋以来开始繁荣。比较早的武侠小说创作,是以当时实际的社会状况和武侠事实为基础的,最初并没有门派等观念。武侠小说的“门派”,是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阶层和群体多样化的结果。比如清代武侠《乾隆游江南》(原名《圣朝鼎盛万年青》),开始涉及武当与少林的恶斗,起因是广州零售商人(胡惠乾之父)被锦纶堂机房(纺织手工业团体)工人打死,胡惠乾为父报仇,从南少林习武,而机房则请武当派助阵。
正是因为结合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展开叙述,我国的武侠小说便常常具有特别的现实感染力,甚至让人以武侠所写为真。其实这是整个中国古典小说常有的现象,比如《三国演义》和《说岳全传》,就代替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三国和南宋历史的认识。可是武侠小说并不总是真实和现实的,它毕竟是虚构,况且我们有着丰富的鬼神和宗教传统,佛道二教中的神秘主义成为武侠小说的一大资源,更加重了它的虚构成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