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门宾客
标签: 历史拾遗
中国古代豪族的家中,有一群特殊的“家人”—食客。这些外姓人对主人的感情、忠诚和帮助,有时胜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礼记》对食客的解释是“食居人之左”,最早的食客就是寄住在主家蹭吃蹭喝的外来户。到了春秋时代,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外来士人,投奔到身达位显的养者门下,为养者所豢,并为养者服务,进而找寻个人的发展机会,实现个人价值。这些人不白吃饭,追随主人在家里家外活动,故称“门客”。“门客”最早的形态应该是西周时的“驭”,即贵族家门外赶车的奴隶。可是,到了春秋时期,没有人权的“驭”演变为依附贵族的“门客”,他们不仅从奴隶阶层脱离,还具有更多的独立精神。
按照能力特长,“门客”可分为“行刺客”和“谈说客”两大类。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过赵国,慕名而来的赵人嘲笑他“原来这个君子是个小矮个儿呀”。孟尝君的门客一怒,“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遇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门客常常出谋划策、参与执行。比如说:孟尝君使秦就是靠门客中的鸡鸣狗盗之徒而逃脱的,平原君与楚国合纵,信陵君夺将军晋鄙的兵权救赵,都是靠“客”的力量取胜的。可以说,“门客”是封建官僚选拔机制建立以前的替代品。
春秋时期,“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礼崩乐坏,征伐云起”。当时,大量贵族的后裔,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仕进无门,遂周游列国,到异国他乡寻找做官的机会,他们就是“士人”,孔丘就是他们的代表。同时,诸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自保,不得不礼贤下士,这表现为突破宗法制的禁锢。他们对有实力的异姓者的重视,超越对涣散的氏族集团力量的关注。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