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的“胸襟”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1期 作者: 马赛屏 

标签: 遗产风景   文化符号   城市建筑   

胡同专题刚启动,我这个外地人意外被拉“入伙”。这是一个老北京的话题,我能理解好它吗?

那一日,我来到城南的教子胡同,采访作家李金龙。李老师从小在宣南长大,对北京胡同和南城掌故如数家珍。“什么是北京人?俗话说,一口京腔,两句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他一张嘴,满口京味。“不过这二黄呢,原本还真不是北京的东西,是徽班进京给带来的。”

从清康熙年间起,南腔北调即在北京斗法争胜,史称“花雅之争”。“雅”的是昆腔,“花”的是其他“流行曲”,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二黄调等。直到四大徽班进京,这场“斗法”终以“花部”胜出,京剧就此横空出世。尽管京剧以徽调、汉戏为母,秦腔、昆曲等也是带给它灵感的“缪斯”。五方之音汇聚一堂,方才成就了煌煌国粹。

伶人唱戏以大栅栏商业区为舞台,以就近的八大胡同为“旅馆”。不过胡同不仅可做“旅馆”,也能当舞台,比如石头胡同的四海升平茶馆。光绪末年开张后,那里佳客如云,更齐集了许多“驻唱歌手”,其中一类是落子演员。落子原本是沧州的民间舞蹈,但从四海升平茶馆开始,竟在京师有了一方舞台,并就此登堂入室,发展成为后来的评剧。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