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面点心礼之寄

人的天性喜欢甜味而厌恶苦味,生理上对甜的需求其实低于心理。有小儿夜饥,年轻的父母疏忽懒惰,难免在床头随手抓起一把甜食,填住那哭闹不止的无电喇叭。糖果的味道太直接,又刺激咽喉,最好的选择就是点心。一小块蛋糕下肚,平复一切鬼哭神嚎。久而久之,孩子吃得肥白可爱,一张嘴内什么颜色都有,再去牙医处挽回,又是一番声嘶力竭。如此一来,与其归罪于点心的宠溺,不如算是父母怠惰的恶果。
点心,又呼做糕饼。其实这个词应作两分:糕多是米制,饼一般是面做,即北方人口中的“点心”。说起点心,民间的传说是这样: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韩世忠带领处于劣势的水军截击在江南横抢的金军,将完颜兀术逼入江苏南京附近的黄天荡。兀术浚通了老鹳河后撤向建康(即南京),还没有走到,就让岳飞打了回去,无奈只好重新北回,又在长江上被韩世忠击败。以当时韩、岳两人兵力之薄,重立了长江防线,没有让金兵全师而回,算是完成了战略目标。期间,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为了激励将士奋战,亲操桴鼓,又派人制作民间的糕饼,慰劳士兵,称之“点点心意”。
现在人说起点心,多指主食或者正餐之外的辅助性食品。它的包含甚广,细说起来,一般软胎的点心称为“糕”,带有馅料的吃食曰“点”,外面挂糖、蜜之类的称为“裹”,还有一种内中无馅、外皮又不挂糖的点心,称之为“食”……如此花样繁多,不愧是地大物博。
点心不止能表达梁红玉的心意,对于国人,更重要的是表达礼意。早期的面点资料很少,但从中可以看到面点的“礼”用:如屈原的《楚辞》中,就有粉面加蜜做成的“、蜜饵”,用来祭奠亡灵。而《周礼》中,身为食官的醢人也会奉上酏食(酒酏发酵的饼),作为祭祀之用。至于麦面做的点心与节礼相合,是出现在汉代之后的事。一来,汉代是中国节日的成型时期,二来彼时出现了许多谷物品种,大麦、小麦、旋麦(春麦)、宿麦(冬麦)陆续推广,面点有了切实的物质保障。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