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从哪里来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孟起 

标签: 历史拾遗   发明与技术   

如果说数十年来中国铁路的巨大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话,那么中国不少优秀的机车车型都多少带有国外机车的身影。在追赶和赶超的征程中,引进、消化一直与自力更生并行不悖,为中国的机车谱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喷“云”吐“雾”的前进型蒸汽机车,是中国自行研制并大量生产的第一款铁路机车,也是世界上性能最好、产量最大的蒸汽机车车型之一。

 蒸汽时代的绝响·前进型蒸汽机车

幼时的我酷爱火车。每到周末,必定要缠着家里的大人带着我去离家不远的火车站看火车,大人拗不过,一般都会就范。到了车站月台上,大人嘱咐完不准过安全线的规则之后,我就开始眼巴巴地等。火车一过,我就心花怒放、欢呼雀跃。

火车看点最多的自然是在最前面牵引的车头,上世纪90年代初,铁路干线上还有不少蒸汽机车运行,那是我最盼望见到的火车头。叠床架屋般的黑色车身,如同城堡般“雄伟”;红色车轮上的连杆,上下翻飞,动作流畅,运转得有条不紊,把机器的运动美演绎到了极致;烟囱排出的黑烟和气缸排出的蒸汽,创造出腾云驾雾的场景,令钢铁获得了生命……确实,在很多人眼中,蒸汽机车才是名副其实的“火车”,它完完全全是用火来产生动力的,只要没送进修理厂,它的炉膛里一定烧得滚烫,即使在停车时也不熄火。

第一台蒸汽机车,是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设计制造的,人类的陆地交通从此进入“火车时代”,而中国自主设计制造蒸汽机车则迟至1950年代。在火车传入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工业水平的落后,中国都不曾拥有本国自行研制并且批量生产的机车。在新中国立国之初,中国大陆的铁路上共有4069台机车,这个数量,只相当于苏联在二战中损失的机车数量的四分之一。

除了数量少的可怜之外,中国机车的种类还极为繁杂,据统计,这4069台机车,分别由8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设计生产,型号多达198种,绝对位居“世界之最”。在这些机车原产国中,老牌工业强国,如英、美、德、俄等国的车型自然不在少数。来自日本的机车数量也是非常庞大,它们大都是“满洲国”时期留下的,主要运行在东北地区的铁路上。除此之外,在中国还可找到两个欧洲工业小强国——比利时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几款车型。法国是个特殊的例子,从法国进口的机车都是滇越铁路上的窄轨蒸汽机车,轨距1000毫米,与中国其他地方1435毫米的轨距不同,所以只有在云南才找得到。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