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顿悟的八哥:南宋牧溪《叭叭鸟图》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3期 作者: 黄小峰 

标签: 读画笔记   

松树是中国绘画中被描绘得最多的题材,从古到今的每一位大画家抑或小画家,大概都画过这种傲立风霜的植物。越是流行,画起来便越加不易。如何让笔下的松树与众不同,是每一位试图描绘松树的画家所面对的难题。

南宋末年的禅僧画家牧溪是一位具有惊人创造性的画家,他的画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次变革,只不过,当时人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等到牧溪的画传入日本,对日本绘画产生巨大影响之后,牧溪才重新进入了中国绘画史,并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他的画究竟有哪些变革之处?当时人为何对他完全忽视?他又如何在之后的朝代逐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得从他的一幅描绘松树的绘画说起。

龙与君子:描绘松树的两种传统

现藏日本的《叭叭鸟图》是一幅纸上的小立轴,高78.5厘米,宽39厘米,私人收藏。画上并没有牧溪的落款和任何题款,只有一方“牧溪”印章。这种小尺幅的画,可能是挂在僧人禅房中作为观想用的。牧溪的画深得日本僧人喜爱,流传到日本之后,依然会悬挂在禅寺最具有礼仪性的空间:茶室。

牧溪本身就是禅僧。他出生在四川,在南宋首都临安出家,一直活到元代初年。无疑,他的画应对的是禅寺的需求,其中蕴藏的也可能是禅宗的理念。可是,这种后来被日本人称做“禅画”的东西,在中国本土却并没有获得认同,人们提到牧溪,总是说他“粗恶无古法”,只能挂在僧房、道舍之中,不入文人雅玩。实际上,“无古法”恰恰说出了牧溪的创新,也反映出了他的尴尬。他的画尽管也被称为“墨戏”——一个常常与文人趣味联系在一起的词,但他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人的“古法”相去很远。《叭叭鸟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刘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