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我为遗传学做贡献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7日 文章出自: 作者: 邹帅 董路
标签:

何方神圣
体形微小的果蝇,放大后的模样不算威武,一对翅膀,六条腿,膨大的复眼,简直和苍蝇差不了多少——也难怪,果蝇是双翅目果蝇科的昆虫,本来就和苍蝇沾亲带故。平时在菜市场、水果摊上见到围着烂菜烂果子飞来飞去的小飞虫,捉来仔细看看,没准就是果蝇了。它们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但比苍蝇讲卫生。在遗传学家的实验室里饲养的果蝇,多为“黑腹果蝇”,从它们的拉丁学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就能得到关于这种昆虫的基本信息——其中Drosophila的意思是喜欢露水,顾名思义,果蝇偏爱潮湿的环境,山林里水边较湿润的地方常能找到它;melanogaster的意思是黑色的肚子,这是因为此种果蝇的幼虫腹部有一条醒目的黑线——消化道。
第N次亲密接触
果蝇第一次被用作实验研究对象要追溯到1901年,实验者是动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卡斯特。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卡斯特了解了多代近亲繁殖所造成的后果——某些不利生存的性状比例增高。
当然更为知名的是被称为“遗传学先驱”的摩尔根与果蝇的恩怨——1910年,摩尔根开始在实验室里用香蕉喂养这些小东西,以射线、激光和化学物质等种种手段折腾它们,希望使它们发生变异。终于,一只蔚为着名的白眼雄蝇出现在红眼果蝇的正常种群中,从此基因与染色体盘根错节的关联、伴性遗传的理论相继确立,遗传学也因此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如果翻翻高中生物课本,一定能找得到摩尔根与果蝇对于遗传学的伟大贡献。
之后,很多科学家就开始用果蝇作研究,不仅在遗传学方面,甚至在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领域,都把果蝇当作不错的材料,一次又一次和这种小昆虫亲密接触,一个又一个科学结论相继诞生。直到如今,依然有很多实验室中饲养着果蝇,这些瓶瓶罐罐里的小昆虫,仍在为科学发展尽心尽力。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