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被严重低估的弱国外交
对话马勇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8日 文章出自: 作者: 马赛屏
标签:

编者按:今年,似乎是外交的多事之年。中国大有被包围之势。如何应对?不禁想起过去外交的种种。百余年前那被淡忘、被遗忘的历史,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也许有可资借鉴之处?为此,编者专程找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马勇研究员,长谈近四小时,对晚清到北洋时期这段雾里看花的外交史作了一些探讨。在此谨摘录主要内容,供读者诸君共同商讨。
中国能不能走向世界?
中华遗产:中国近代史,向被认为是屈辱的,百年前的外交,也被视为“弱国无外交”。您提倡重写晚清、民国史,对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是否觉得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马勇:我觉得应该重新解读。我一直说,我们过去对近代史的解读,一直是一种悲情的近代史,自虐式的近代史。但近代中国的主题就一个:中国能否从传统走向近代?能否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中国能不能走向世界,世界能不能进入中国?
西方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巨大的产能过剩,因此必须去全世界寻找市场和资源。这时中国被卷进去,很难说是一个坏事。当时中英之间,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中国既不愿打开市场,统治者也没有意识去培养人民的消费需求。怎么办呢?资本的本质,就是要打开市场,于是就发生了后来的事。
中华遗产: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迄今正好170年。条约里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协定关税”。英国人在条约中要求,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得与英国商定。这当然是侵犯主权的要求,但咱们不懂。后来商量来商量去,就固定成百分之五的税率了。关税大幅度下降,有利于外国商品打入中国市场。后来,这成了中国人心中十分不平之事。因为到北洋时期开始修约时,中国的关税已经低成了一个世界奇迹。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