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人禅客心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1日 文章出自: 作者: 瑜韵 老七 

标签: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与禅结缘。口中的诗句,笔下的丹青,处处都是禅心禅意。
流水听琴
中国文人惯以古琴为伴。有琴有诗,是他们向往并身体力行的惬意人生。琴是音与意的和谐,蕴含其中的道理,暗合禅理。于是又有了“攻琴如参禅”、“声音之道可与禅通”的说法。堂前静水深潭,携古琴坐于石上,奏一曲古韵。如此空灵悠远的境界,蕴含着无穷的禅意。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禧阁 供图/行者先生

乐土在辋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唐朝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诗句。随心所欲,漫步而行,水之清澈,云之曼妙,尽收眼底。近代学者俞陛云尤其喜爱这两句诗,他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俞陛云在诗中看到的佛理和禅机,恰恰应了后人对王维的评价:“诗佛”。

是啊,这穷水观云的情怀,只有随缘任性的禅者才能拥有。多少人向往这诗意,追随着王维的人生轨迹,去寻诗中禅境。于是,长安城东南的蓝田县境内,巍峨的终南山下,一座充满禅意的庄园,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这庄园就是王维的禅意世界——辋川别业。

修禅在辋川
图为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所绘的《辋川图》,画中的辋川别业位于陕西蓝田县西南,山明水秀,风景优美,本是王维为母亲隐居修禅而买下的庄园。安史之乱后,王维也搬入了辋川别业居住,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禅意生活。
供图/微图

王维买下辋川别业,是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的事情。那时,李林甫接替了张九龄登上相位,已经整整八年了。经由张九龄提拔才从济州重回长安的王维,和李林甫政见不同,自然不会受到重用。仕途生活的前景,在王维心中愈发黯淡,似乎成了一种负累。而此时,笃信佛教的母亲,又给他出了道难题:奉佛修禅,需要清静,而长安城的官邸,实在太过热闹了。

王维知道,母亲早已拜了神秀禅师的传人——大照普寂为师,修行的是讲究渐悟的北禅宗。繁华的长安城,的确不适合母亲。但他既不能抛下公务,随母亲避世修禅,又希望能够在母亲晚年,尽一份孝子的责任,承欢膝下。于是,在长安附近找一处清幽僻静的庄园,成了王维的唯一出路。辋川别业就在此时进入王维的视野里。

责任编辑 / 周玥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