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图》里的青楼风月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7日 文章出自: 作者: 黄小峰
标签:
作为一项影响了现代世界的中国古代运动,蹴鞠这些年风头很强劲。电视剧《水浒传》中,高俅花哨的球技堪比小罗。电影《赤壁》中,曹营的蹴鞠场面直追世界杯决赛。在我们不停地把蹴鞠比附成现代足球时,对古代绘画中的蹴鞠却关注较少,遍寻之下,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有的传为南宋宫廷画家马远所作的《蹴鞠图》值得一读。
抬头看球


这是一幅绢本绘画,高115.6厘米,宽55.3厘米,是存世的古代蹴鞠图像中最大的一件。在英文出版物上,这幅《蹴鞠图》名为“The Football Players”,看来“足球”理念深入人心。实际上,画中场面与现代足球相去甚远。乍一看,画中站在一片空地上的九个人就像足球场上争顶高空球的球员。但仔细看,画中有七男还有二女。画面的场景是种有梅树和竹子的庭园,翠竹青青,梅花初绽,地面上还有一株草本植物,开着几朵小白花。竹与梅同为“岁寒三友”,表明画中的时间是在冬末春初。在这个冬寒未退、春寒料峭的时节,一群人聚在空地玩蹴鞠,实为暖身。
由于画面是高度超过一米的立轴,有别于其他多为团扇的蹴鞠图,画家能充分利用画面的高度,描绘把球踢到半空、众人望球兴叹的瞬间。为了彰显球的高度,画面上部五分之三的位置都是空白。可仅有一个圆球的画面上部空间会变得很空洞,怎么办?画家有办法,他巧妙利用了庭园中的梅树与竹子,把竹子画成侧倒的弧形,竹梢恰好指向皮球,又像是被皮球给吸引过来一般。同时,他又画了倒挂的梅枝。竹枝与梅枝仿佛拇指与食指框出的圆弧,把皮球圈在其中。这一来为画面上部空间增添了许多生趣,另一方面也让观者很快就能注意到画中皮球的位置。可谓一举两得。从宋代开始,蹴鞠就被称作“齐云”,当时还出现专门表演蹴鞠的社团,叫做“齐云社”,也称“圆社”。画中半空中与竹梅共戏的皮球,正是对“齐云”的绝好阐释。实际上,存世的蹴鞠绘画中,球几乎都是颠在膝盖位置,大家低头看球,克利夫兰所藏这幅是与众不同的一件。
画面上部的虚对应画面下部的实。下部虽然有九人,但从双臂张开、身体前倾以及仰头望球的动作来看,真正参与蹴鞠的只是当中四人,呈方形排开。画面左下部是一位年轻士人,头戴蓝色的纱帽,长袍的衣襟和袖口也装饰着蓝色的花边,腰间还系着一条红色的丝绦。这一切都表明,他在画中地位特殊,只见他左脚抬起,半空中的球正是他踢出的。和他对踢的另三位,值得注意的是他斜对面的球友。她是一位打扮得颇为性感的女性,恰好处于倒垂的梅枝下,仿佛是一种暗示。她下身穿着裙裤,上身穿着两边开襟的上衣。仿佛为了与斜对面的年轻男士相对称,她的衣襟也装饰着粉红的花边。她所穿的开襟上衣是宋代产生的一种款式,明代依然流行。两条衣襟中间有距离,无法并拢和交错,因此也没有扣子,无须系紧。这种款式可以让里面的内衣若隐若现,使女性感性与理性兼有。为了用右脚踢球的方便,她把右边的裙裤一角扎到左边,而且把右边的衣襟撩到左边,用拿着粉红香帕的左手扯住。毫无疑问,她是一位讲求时尚的运动女性,想必观者和她的球友一样,都不会忽视两个衣襟之间露出的一片抹胸。在她的身后是一位梳着双髻的小丫环,双手拿着一块宽大的白布,应该是条运动毛巾,仿佛是网球比赛中站在选手后面的球童,随时准备给她的女主人擦拭额头上的香汗。
责任编辑 / 戴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