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的建筑 以色列朴门永续设计之旅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5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陈婉宁 

标签:

Kibbutz Lotan营区的建筑截然不同。厨房、厕所及浴室用泥巴、椰枣树、垃圾里回收的塑料瓶、废弃轮胎、稻草、砖搭建而成,这些材料全部取自当地。宿舍是圆体建筑,和蒙古包有几分相似,圆顶流畅的曲线会因应风沙的吹拂,减少对建筑体的冲击,不像方盒子建筑那样死板,像一堵墙阻挡住气流的走向,圆体的建筑结构也可以分散震动压力,更加稳定。

造型有趣的圆顶建筑非常适合以色列当地的沙漠气候。

这是我在以色列生活的地方,它是一个建在沙漠里的集体农场。2012年,我暂别了北京的工作,来到这里开始了2个月的体验之旅。

Kibbutz Lotan有100至150人左右的居住规模,是以色列还保有集体经济制度、尽可能地依循着朴门永续设计原则生活的试验地,同时向世界各国体验者推广可持续的生活模式与建筑型态。近几年,在中国境内有越来越多的朴门永续设计课程出现,也有很多实践者在城市或乡村地区开始尝试这种可持续理念。

Kibbutz Lotan地处沙漠,几乎无法回收雨水,更多的是利用管道将家庭厨浴用水或再经过简单过滤二次利用的循环用水灌溉到家庭后院做植栽浇灌,将水资源做最大效率的使用。依靠这样的方式在黄沙滚滚的沙漠中,Kibbutz Lotan一片绿意丛生。这里,每一株树都与社区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一株树的成长往往串连着老中青三代在社区中的故事。其实制作灰水回收设计并不困难,只要一个水桶和水管引导水流到灌溉区域即可,城市居民完全可以实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