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梦幻步道的旅程 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5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徐铭谦 

标签:

两年前受北京自然之友的邀请,曾有机会走访八达岭残长城,进行步道勘察,当时才发现两件事:一是在中国大陆没有“步道”这个词汇,但区内步道各种材质做法都有,甚至已经出现水泥硬铺底的所谓“现代化”工程,步道仿若水蛭,将周边生态资源吸食消退而自身日益肥大;二是原来八达岭不仅只是之前旅游团搭索道去到的那个,几近全新的“现代化”长城,在绵延漫长的重山之间仍保有明、清旧貌的空间,砌石本身兀自诉说饱满的故事,眼前仿若能阅读活生生的工匠与守关的军士生活,而这些正是旅人梦想寻求宁静与深刻的完美时空。两者在视觉美学上产生冲突拉扯,时代的巨轮似乎正在悄悄改变此处仅存的记忆与未来。

2006年,徐铭谦前往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做志工,亲身体验手工修葺步道的方法。

在台湾,类似的经验已经发生,而反思正在路上。

2000年前后,因为个人健康因素,我开始接触爬山健行,原本想要亲近山林、欣赏美景,却目睹城市近郊山区,大量涌现的步道工程开发,由一群不了解现地四季水土、微气候生态、人文历史的所谓“专家”们快笔挥就的设计图决定,挖除原有具历史感与在地特色的天然石材,改用外运昂贵建材与使用重机具,不管山路使用强度与环境可承载量,多使用高强度的花岗岩水泥石阶或架高木栈道,无论是施工便道或路线设施本身,都正好破坏了吸引游人入山欣赏的动植物栖息地与人文遗迹,而且造成使用者膝关节的伤害。

回到台湾,徐铭谦将在美国学到的经验技术应用到台湾步道的修建中,最终建成了一条环台湾岛的“千里步道”。

我们现代人都以为,所谓步道,必然是硬质铺面的,而且需要很多设施,比如凉亭、公厕、入口意象、观景平台、外来种园艺植栽、指标牌等,并且要求步道必须做到穿高跟鞋、拖鞋也可以走,就如同都市里建筑内的阶梯一样整齐才叫美观。然而硬质设施难以适应自然律动,反而易生损坏,造成更多维护管理的衍生问题。面对这样的困境,2006年我选择到世界知名的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径,和当地的志工组织一起学习、动手维护国家级的步道。不只是吸取在制度、组织与法规方面的步道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用双手在土地上劳动学习“自然工法”。表象是“工法”,例如我们学习用简易的工具清理步道边坡、设立导水设施、处理冲蚀沟,选择当地木料石材以埋设阶梯、挡土边坡,甚至改建山屋、架构过水桥、生态厕所;真正的核心是“自然”,要能敏锐地读出水文走向、坡度变化、林相与地质所显露的讯息,才能适切地解决步道遭遇的课题(如积水泥泞),以低度扰动的工法,降低人为设施的痕迹,使一切布置完成以后能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同时维持栖地完整,确保使用者的荒野体验与步道周边生物多样性。

责任编辑 / 宋歌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