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的外面那边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31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杜鸿
标签:
时代向前的速度过于快捷,以致很多词语在消逝,很多在诞生,很多在上升,还有很多在沉沦。而因为滥用,强加,甚至是强奸式的使用,导致还有词语被异化,比如小姐、同志,就是最为不堪的代表。而桃花源,就是一个被泛滥后,词语原本固有的确定功效和意义近乎消失殆尽的一例生动注脚。
这让人想到英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传说在外面那边,住着一位戈林。他专事摄取那些英俊漂亮新生婴儿的魂魄,用以豢养,然后为己所用,直到榨尽他们最后一丝功能,再去摄取新的对象。而这些婴儿有个集体式的名字,叫作“被偷盗的孩子”。当下许多美好的词语,无疑成了被功利偷盗的“孩子”。
或许,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人们放慢了脚步,回归到蓝天白云之下,世间类似桃源的地方多了起来。那样,即便“桃花源”被滥用,人心也算甘然。因为,损失一个词语,还给人们一个美好世界,也算得能偿失。问题是,现实并非如此。
桃花源在当下被市场或商业利益驱使,或被放大,或被拔高,或被牵强附会,或被指鹿为马,最终造成名不符实,甚至南辕北辙。久而久之,回光返照到词语身上,词语所蕴含的能量,所存无几。于是,天下文人便发出苍白无力的呼吁,以来保护词语的纯洁性。然而,终是无济于事。于是乎,一轮又一轮遍寻真桃源,成了人们魂牵梦萦的事情。那么,“桃花源”一词的纯洁性,如何才能正本清源?一些有精神洁癖的人,作过诸多努力。各类文化探寻的策划,也作过一次又一次探寻或抵达。
责任编辑 / 杨静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