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西藏长城——喜马拉雅山口的御敌要塞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8日 文章出自: 作者: 赵春江
标签:

长城,结构保存完好,长约3
公里的城墙在曲玛山山脊线上由西北向东南绵延。照片左侧流淌的小河是一条不知名的
季节性溪流,在曲玛山脚下
汇入拿当曲,拿当曲又在陈塘镇汇入朋曲,朋曲则一直沿着喜马拉雅山的峡谷南流,在海拔落差极大的悬崖上流入尼泊尔境内。当年,这里曾是清军与廓尔喀军激烈交锋之地,
这段规模较大的防御工事,
曾见证过双方的拉锯战。
吉隆县檫木卡,
第一次在西藏遇见“长城”
我曾不止一次地翻看《清史稿·福康安列传》一章,因为它记述了18世纪后期,一场跟西藏有关的反侵略战争—清军反击廓尔喀之战

18世纪下半叶,居于今尼泊尔境内的廓尔喀部族势力崛起。至1769年,廓尔喀人正式建立廓尔喀王朝。尼泊尔境内多高山,地狭人稠,其统治者为此十分觊觎邻国领土。1777年,廓尔喀将扩张目标指向中国西藏,在清乾隆年间两次(第一次为1788年、第二次为1791年)跨越喜马拉雅山,突袭西藏腹地。第二次侵藏时,廓尔喀人一度直捣后藏首府日喀则,将扎什伦布寺的财宝劫掠而去

清廷派福康安、海兰察等将军领兵增援。1792年5月,清军收复哜咙(今吉隆镇),随后攻入廓尔喀境内,并逼近廓尔喀都城阳布(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败退的廓尔喀人遣使求和。反击廓尔喀侵略战是乾隆帝“十全武功”中的最后一役。此战之后,清廷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立此后百余年间西藏的政治、军事、赋税等一系列制度。战事结束后,官方整理有《钦定廓尔喀纪略》,对战事经过进行了记录。不过,文献对当时的防御工事状况记载语焉不详。我一直对古战场和防御工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有了一探到底的决心。没想到,竟“意外”地在西藏遇见了“长城”

十多年前,作为吉林省援藏干部团的成员,我第一次来到日喀则地区(现为日喀则地级市)的吉隆县工作。吉隆是古代唐蕃古道穿过的文化名城,近代以前一直是西藏通往南亚地区的交通要塞。但是,由于这里山高路远,封闭艰险,吉隆的古道渐渐废弃,这让它的光彩逐渐暗淡,也为后世留下了更多谜团。下乡工作时,不少人向我提及一处叫“檫木卡古战场遗址”的地方。“檫木卡”的藏语含义是“地势险要的关卡”,它位于的宗嘎镇(吉隆县城驻地)和吉隆镇交界处。两山夹峙的河流—吉隆藏布,在深山中奔腾、咆哮,西岸山坡峭壁的古道旁,屹立着古战场遗址。这时,我脑海中才恍然想起,当年廓尔喀人入侵西藏,吉隆正是主要的战场之一。中国军队收复吉隆,攻下热索桥(今吉隆热索村)要塞后,将敌人追至喜马拉雅山以南,将战线推至廓尔喀王国境内,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