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6日 文章出自: 作者: 岳南
标签: 老城区

洛阳铲:考古发现背后最大的功臣
1980年10月3日,在位于骊山脚下的秦始皇帝陵园区,考古队的钻探队员杨续德将已深入地下7米的洛阳铲拔出并仔细观察带出的泥土时,一个指头肚大小的金泡映入眼帘。领队程学华闻讯赶过来,详细察看了金泡出土的位置,拿起洛阳铲伸入地下。很快,一堆湿润的黄土被带了上来,同时被带上来的还有一个银泡和一个金丝灯笼穗,程学华激动地“啊”了一声,手微微抖动,埋藏于地下两千余年的秦始皇陵铜车马就此露出端倪。此后数年间,秦始皇陵考古队在陵园和周边地区继续使用洛阳铲钻探,相继发现了铠甲坑、珍禽异兽坑等多处大型陪葬坑和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一个个举世瞩目的发现背后,最大的功臣,竟是毫不起眼的洛阳铲。洛阳铲外表看上去极为普通,铲头为铁质,刃部呈月牙形,剖面作半筒形,有大小不等的多种型号,铲头长度一般在20至40厘米左右,直径最小的为5厘米,最大的可达20厘米。包括秦始皇陵园钻探队在内的全国各地考古人员,应用的多为长30厘米、直径6厘米的铲头。这种型号的铲头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提起后,铲头的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考古人员通过对土壤的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分辨,不但可以判断出地下是否存在古代文化遗迹,而且能够初步确定这种文化遗迹的类型,比如到底是灰坑、古代居址还是古墓,甚至还能大致知道墓内的棺椁、陪葬品等的情况。
一把小小的铲子,又不是雷达,怎么通过它就能知道地下的这么多事情呢?在外行人看起来,似乎会觉得很玄妙。其实说穿了,也没什么神秘的。每一个考古人员都知道“生土”和“熟土”的区别:生土是指未经扰动过的土层,较为纯净,给人以鲜活、板结之感,其中没有人类生活遗存的包含物;“熟土”是指经过人为扰动、土质较杂、相对疏松的土层。比如,墓坑内的填土就是“熟土”,也称为“墓土”或“五花土”,与未经扰动过的“生土”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另外,凡大型墓葬的填土一般都经过夯打,有夯层和夯窝,有的填土内还有人类生活的包含物。这样,通过分析洛阳铲带上来的土壤及其包含物,考古人员就能够大致判断出这个遗迹是否为古墓葬了。

洛阳铲之前身:明代盗墓贼使用的铁锥
这种神奇的探铲之所以被称为洛阳铲,是由于产地就在洛阳。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当前考古事业中大建奇功的洛阳铲,它的身世竟然和盗墓息息相关。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