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沉没的历史
水下考古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7日 文章出自: 作者: 陶套 

标签:

神秘的海洋,与葬身于它的历史一样,至今依然尚未完全为人类所知。寻找这些沉没于海底的线索,解析深藏于水下的历史瞬间,这就是水下考古队员们的工作。然而,在神秘莫测的海底,考古队员们将面临怎样的致命威胁?从支离破碎的沉船遗址,他们又能否辨识有限的历史信息,还原一个历史的真相?
泥沙下的古代沉船:西沙华光礁沉船遗址,水下考古队员背着25斤左右的氧气瓶,小心翼翼地清理掉表层的泥沙,一块1000多年前的船板逐渐显露出来。在西沙海域,由于水下流速较慢,清理掉的泥沙不能及时被水流冲走,往往又会落回原处,给清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2012年6月,中国国家博物馆N8展厅,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布展,一个月后,首次中国水下考古成果展将在此揭幕。国博副馆长张威说:“这是一次准备了25年的亮相,是一次迟到了的展览。”

张威是中国第一位赴荷兰学习水下考古技术的专业人员,参加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重要水下遗址发掘,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历程。他说,如果不是一次海外盗捞,中国水下考古研究的开启,也许还会更晚些。

歌德马尔森号上的财富

那是1752年的冬天,一艘满载着中国瓷器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贸船“歌德马尔森”号,乘着强劲的季风,从广州海岸起航了。顺利的话,几个月后,满船来自东方的奇珍将在阿姆斯特丹港口被哄抢一光,为他的主人带来一笔丰厚的收入。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却使得一切成为泡影——船只尽毁,水手罹难,数不尽的财宝随之沉入海底。

正是这场232年前的噩梦,使得英国“职业捞宝人”迈克尔·哈彻 (Michel·Harcher)一夜暴富,1984年,他成功打捞起“歌德马尔森”号,并在一年后将它们送上了荷兰嘉士德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

责任编辑 / 杨思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