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流逝的光阴与信仰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1日 文章出自: 作者: 史幼波

第一次深入大渡河峡谷时,不但看到浑浊而汹涌的江水,黑色的崖石,我还看见在峡谷两旁的高天青岩之间,隐隐有山民居住的房屋和一条条镶嵌在陡峭岩隙间的羊肠小路。这些终年居住在巍峨高山上的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岩羊山鸡们为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绳缆渡江,顺天意而度日。这些靠大渡河水养育的人们,虽不曾有城市人的满心算计,满腹牢骚,但生活的清苦和与自然相搏的孤独,却同样有着超出我们想象的艰辛。
正源之争与峡谷光影
从石棉到泸定之间的大渡河段,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段了。太平天国一代名将、翼王石达开兵败身死的惨剧,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并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为大渡河的惊涛骇浪平添了一悲一喜的两段传奇。
泸定以上的大渡河上游,是过去鲜为人知的神秘的康巴、嘉绒藏区。大渡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巴颜喀拉山脉东南麓,具体地说则是四川与青海交界的果洛地区。与其他江河一样,它也是由无数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东源的马柯河和麻尔曲河在阿坝县南部汇合后称脚木足河;西源则有多柯河及太阳河、俄热河等,在壤塘南部汇合后称绰斯甲河。东源脚木足河与西源绰斯甲河,再加上梭磨河,三条高原大河在金川县可尔因乡梦笔山下融为一体,始成为着名的大金川。此段河流密布,俨如蛛网,各支流蜿蜒于雪山草地之间,风光旖旎多姿。其地表多为起伏和缓的高原草甸,河谷宽浅,漫滩发育;入冬时节,雪覆草原,冰封千里;进入夏季,草原上又是繁花似锦,仿佛天赐的一望无际的巨毯,在蓝天白云和巍峨雪山的衬托之下,显得分外迷人。


大金川河谷宽阔,河水浩荡,气势雄迈,一路奔腾而去,南流至有“千碉之国”和“美人谷”之名的丹巴城,与来自东北的小金川、西面的革什扎河、西南的东谷河四流汇合,一举奠定了大渡河的干流基础。至此,这条在雪域高原上纵横驰骋,吞纳百川的大河,正式被人们称为大渡河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