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守住传统还是接受科学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6日 文章出自: 作者: 张帆

我驾驶着一辆全身贴满地形图的越野车跟在领队黄效文的车后,在我的后面是两辆路虎“卫士”;我们正疾驶在通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高原公路上,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澜沧江的源头所在地杂多县。
在我们的车队中,黄效文乘坐的路虎“发现3”车被大家戏称为“腐败车”,这车不仅动力性好,而且舒适性也极佳,车内仅音响喇叭就有12个之多,但我一点也不羡慕他的这辆“移动音乐厅”,因为我知道他通常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道路上是不听音乐的。我驾驶的虽然是更早一代的路虎发现2,但从昆明出发7天来,我这车一路上简直就是队中烟客向往的天堂,这是辆标准的“移动吸烟室”。

在距杂多县城不远时,对讲机里传来黄效文的声音,他说等探险队到了澜沧江源头所在的杂多县扎青乡后,估计队伍需要骑4—5天的马才能到达源头;然后说他很想再看我表演一次骑术。他这么说并非是我的骑术有多好,而是在揶揄我前两次与他一起到杂多县的长江当曲源头地区探险时的经历。1995年的那一次骑马到当曲源头考察时,我刚要上马,但那马就被我手中的对讲机吓坏了狂奔起来,继而将我捆在马鞍上的一件羽绒服踩在地上撕开,让羽毛飞舞在草原,如同大雪纷飞一般;而2005年夏天我们再次到达杂多长江当曲源头时,黄效文将24人的队伍分成两批人马,他自己带着有骑马经验的“快班”先走,而让我在最后负责“慢班”;当我看着最后一名队员上了马后自己才上的马。但我真是没想到,当我刚一跨上马,那匹马就开始像是去参加赛马会一样,近似疯狂地一口气狂奔了十余里,直至将所有的“快班”人马都超过了才停下,虽然没把我抛下马背,但把我折腾得出现严重的高山反应,差点没能到达长江的当曲源头。回想着前两次在杂多源头地区骑马的“悲惨”遭遇,看着前方即将到达的杂多县城,我对即将开始的马背之旅探险心有余悸。
在杂多县感受一个探险时代的结束
我们沿着澜沧江的源流扎曲逆流而上,行至距县城不远时,便接受了一次进入源头圣地前的“洗礼”,一阵突如其来的雨夹着雪从天而降,但这场雪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天空很快又变回了高原特有的湛蓝,那阵乌云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似的。很特别的是这个“洗礼”与前两次到访杂多县城时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神圣之感油然而生。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