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民族特色在流淌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1日 文章出自: 作者: 王清华 

标签: 迪庆藏族自治州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本文着重描述了在澜沧江上游地带,人与大自然是怎样和谐相处的。作者王清华为云南省民族学学者,他曾数十次探访澜沧江,考察沿江各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
一年一度的兰坪情人节活动沸腾了罗古箐的整个情人坝。此节庆一般于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期间,普米族、白族、傈僳族等11个民族聚集这里,寻觅自己的佳偶良缘:一般男女青年先对唱情歌,初步选定意中人;之后手拉手跳起圆圈舞,一边跳,一边用扭摆臀部、轻挠手心等动作、暗语试探对方的反应,从而判断对方是否有意。

1989年8月,我们开始了渴望已久的澜沧江之行。此后的15年间,我重访澜沧江数十次。然而提起笔来,第一次考察澜沧江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从昆明乘车出发,沿滇缅公路西行,仅一天就达江边。人伫立江边,犹如坠入深陷的大地裂缝中,两岸峭壁林立、植被葱茏,一条与江面同宽的蓝天蜿蜒在头顶。这里是典型的干热河谷,虽然江水滔滔,山风徐徐,却暑气难当。向导告诉我们:“要上高山,得多带衣服,这里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果然,当我们沿着一条弯曲于灌木丛的山道向高处前进,刚到半山,便暑气全消,眼前云南松、扁柏、野核桃、青枫、水冬瓜等针叶、阔叶树木混交成林。再往上,已是寒气逼人,林木稀疏,四周只有草甸、荒漠和雪峰。

澜沧江民族分布示意图

在考察澜沧江江源的一路上,藏族的勇敢和朴实让我感慨

雨季过去,澜沧江碧波荡漾,尽显温婉;一座铁索桥沟通东西,天堑变通途。千百年来,江边各民族已建构了数不清的桥梁:溜索、藤桥、竹桥、风雨楼桥、铁索桥、钢索吊桥以及水泥大桥,使澜沧江成了一个桥梁历史博物馆。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郭建林

车过德钦,滇藏公路一直沿着澜沧江河谷向北延伸,实际上是行走在险象环生、令人胆战心惊的悬崖峭壁上。对面,时隐时现的茶马古道让人浮想联翩。这条路在下雨时,沿途塌方;若不下雨,山石又会自动爆裂。一不留神,就有巨石从天而降。颠簸中,我们到了滇藏交界处。只见公路悬空,头上是山,脚下是江,路面凹凸,窄而又弯,正是以前“马帮不敢走、猴子也发愁”的险恶地段。

司机阿青是个技术纯熟、意志坚定的藏族汉子。车过梅里雪山时,他和所有藏族司机一样,极其虔诚地向雪山朝拜、祈求平安。此刻他下意识地减慢了车速,自言自语道:这里刚下过雨,路很滑。

责任编辑 / 尹杰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