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里洋场的风情流变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2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唐宋
标签:

时间是晚上7点半,地点是江宁路66号,美琪大戏院。黄牛们不肯放过途经的每一个行人,甩着手里的戏票,大声吆喝着:“周立波,周立波。”剧场内,那个从2009年年初起急速蹿红的上海滑稽戏演员,正在卖力演出,这个头发油亮的上海男人站在舞台上,用上海话说道:“三十年前,国际饭店是上海最高的建筑,现在看看,站在金茂旁边,就像传达室一样。”台下哄堂大笑。
这样的笑声,上海人已经久违了。早些年,如果站在城市的某个制高点(国际饭店就是一个合适的位置),就能看见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描写的那种壮观的景象:“它(弄堂)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皴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
那时候,每当夏日傍晚,城市各个角落的收音机里一起播放着滑稽戏,笑声像炊烟一般,从弄堂里氤氲而上,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上空。如今,旧式里弄像沙漠中的河道一样迅速干涸,被拔地而起的新建筑侵蚀了。在上海快速发展的年代里,滑稽戏作为上海独有的喜剧形式,同24层高的国际饭店一起,已不再有人谈论,渐渐沉寂,被人遗忘。
上海实在是一座变化太快的城市,对出生于70、80年代的上海人而言,童年嬉戏的场景大都已不复存在,时至今日,仿佛是生活在另一座截然不同的城市中,中间的过渡却是那么脆弱不堪。只有那条南京路(正是国际饭店所在的南京路),承载着几代中国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想象,顽强地拗着一个十里洋场的造型。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