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围龙屋 聚族而居的理想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2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李珩
标签: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李力
许多年以后,我眼前仍然会不时闪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座座背依青山、面向田畴的围龙屋,在广东梅州的山水间星罗棋布。“围龙”如盘龙,“化胎”似龟背,半月形的池塘与殿堂式的堂屋,与我十年前初来乍到时别无二致。这青瓦白墙,在青山碧水间四平八稳地屹立着,威风凛凛,岿然不动。
从中原到赣南、闽西,再到粤东、粤北,后来又扩张至海南、台湾、湖南、广西、四川、香港……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勾画出的这一条条客家迁移路线,是两晋以后为躲避战乱,中原人被迫南迁的苦涩记忆。迁入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客户”、“客家”,“客家人”的称谓才由此得来。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为免受土着的排斥,获得安定的生存环境,客家人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此时的岭南,山峦丘陵间尚有大量荒地可供开垦。但毕竟山多田少,为少占耕地,客家人依山建屋,渐渐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角楼等建筑形式,尤以围龙屋存世最多,造型最独特,也最负盛名。

图为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的侨乡村,它背依青山面向田畴,是客家人初入岭南开基创业的见证。
人与屋,生生不息
我在梅州见到的围龙屋,大多坐北朝南。所谓“龙”,指的是屋后山峦的走势,而“围”即指半月形的屋子,在围屋前面有块龟背形空地,称“化胎”,这是客家围龙屋最神奇的地方。
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的仁厚温公祠,是一座典型的围龙屋。它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其化胎微微隆起,像孕妇的肚子,上面铺满了光滑的鹅卵石。当地人告诉我,石头铺得越多,就预示着子孙后代越繁盛,想来颇有些生殖崇拜的意味。这倒不难理解,客家人若要在陌生的环境里站稳脚跟,必须得依靠人力。人丁繁育、血脉繁衍,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