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大屋 行商巨贾的安守与革命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2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摇光
标签:
走在广州这个多元化的都市里,不经意间就会在不同的时空境界中穿梭。挺立在珠江之畔的小蛮腰,代表了广州奋力攀登的新高度;漫步在静谧的沙面岛上,则能体会曾经的异国情调。当我问起哪里最能感受老广州风情时,朋友毫不犹豫地说那要去西关,她的一位姨奶奶嫁到东山后,每年都要回一趟西关见亲戚,而聚餐的地点,一定是姨奶奶指定的莲香楼。

这是西关大屋最经典的标志之一——满洲窗。木框拼成的窗格间,镶嵌着单面彩色玻璃窗,透出一抹欧陆风情。而窗里窗外的风景,更加令人遐想。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朱子浩
“你看,西关小姐,就是这么讲究。”在西关长大的朋友说。西关,是个口耳相传的老地名,指的是明清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当时由南海县管辖。她摊开地图,给我画出西关的范围,大致相当于2005年芳村区并入之前的老荔湾区。明代后期,西濠西岸和下西关涌两岸出现了零星的商业活动,逐渐发展为繁盛的街圩,也就是西关历史上最早的商业区——“十八甫”。这一转变的发生,得益于这片区域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既临近河岸适合商船停泊,同时又靠近城里的市场。
最关键的命运转折,发生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这一年,清廷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仅允许在中国南方最大的港口广州与西洋商人交易,而且只能由具有对外特许经营权的专业商行负责,即为世所知的“十三行”。这些商行集中设于西关一地,因为那里已具有了良好的开发基础。于是在长达八十余年的岁月里,西关的十三行成为帝国界内最耀眼的财富汇集地,而这一垄断优势,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打破。
数百年的商业活跃,带动了西关地区的全面发展,加之这里靠近城市,河港纵横,风光优美,古人有云“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也就是今日荔湾区得名的由来。赚到钱了自然就想把日子过得更好,因而云集西关的富商大贾们,便在毗邻十三行的地方择地建宅,其他阶层有实力者也纷纷来此扎堆。豪宅区从今日的宝华路开始,经耀华大街、宝源路、多宝路、逢源路等地,一路向泮塘扩张,连片的大屋便日渐兴盛起来,最集中的区域是在“西关角”,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和昌华园周围。因为是大房豪宅,老广州人就把它们统称为“西关大屋”,成为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的最佳代表。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