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 变通中西的南国商街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2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李若瑄 

标签:

20世纪初,广东的华侨受到西式建筑的启发,回乡后创造性地建造了骑楼。“洋楼”之风迅速刮起,其遮阳挡雨的外廊,也被善于经商的广东人加以改造,“进化”成了财源滚滚的商街。骑楼,荟萃了广东的商业传统、华侨文化和近一个多世纪的城市建设史。
赤坎,洋气的古镇
开平赤坎古镇的骑楼街,在夜晚的灯光映照下古色古香,让人恍若置身于一个欧洲小城。这样的建筑形式,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比较少见,在广东却很普遍,显示了广东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的地位和兼容并蓄的胸怀。供图/TPG

另类的衣锦还乡

老广州人说的广州老城区,是指老荔湾、越秀、东山和海珠西部的区域,这里还保留着很多广府文化建筑:西关大屋,东山洋房,延绵成街的骑楼……其中,骑楼很值得一提。它中西合璧的外观、商住一体的功能,鲜明地折射出广东兼容并蓄的海洋文明性格,以及广东人特有的通权达变。走在一德路、恩宁路、长堤大马路、北京路、上下九、文明路、同福路、惠福西路和南华路等地带,触目尽是风貌各异的骑楼。它们或充满市井生活气息,或带着浓厚的商业氛围,或透露出海外归来主人的不俗品位,构成了广州最具岭南风情的文化符号。

惠福西路106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骑楼,楼高五层,有着绿色琉璃瓦披覆的中式大屋顶,搭配西式大门、拱券和铁艺围栏。外墙被刷成鹅黄色,矗立在周边比它矮一截的建筑群中,显得格外优雅。这么漂亮的一座骑楼,除了门牌编号,却没有正式名字,住在这条街上的人们都称它为“小洋房”。没人能清楚地讲述它的故事,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依稀记得,这座骑楼大概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一位名叫“余夫”的留洋回国工程师、设计师自己设计建造的住宅。然而这位“余夫”却并未见载于民国时期的相关资料中,他的生平事迹,现在的人一无所知。因此,一些历史建筑保护者把这座骑楼称为“谜之建筑师的情怀之作”。

可以肯定的是,这座骑楼始建之时,是被当作传承子孙后代的家宅而用心对待的。房子的地基,取自于古火山西樵山的大块岩石,窗户、大门、楼梯扶手,则以来自东南亚的坤甸木制成,只可惜几经动荡破坏,如今已经被拆除了。一楼大门后的一片地面上,有白绿小石子砌成的“yf”字母,想来是屋主余夫名字首字母的缩写,也许当初主人曾考虑过把它当作家徽吧。和岭南地区很多骑楼的故事一样,106号也经历过从风光到凋敝的历程。海外归来的第一代主人用心经营,期望扎根故土,而事实却是,岁月的动荡和社会的变迁,让后代们再次离开故园去往海外。

如今的106号,底层是一家电线店,三楼被四户人家分住,四楼、五楼各住一户人家,像一个大杂院。屋主则退踞二楼,由于长期居住海外,二楼已经空置多年。周围的老街坊说,旅居海外的后人偶尔回来,必然会打来清水用心清洗地面上的“yf”标志,然后合照留念,他们用这样的方式纪念先人,也提醒自己从何而来,根在哪里。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