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古村落——这里是最能记住乡愁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5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鲁晓敏 

标签: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华北大地上已经不复有大规模的传统村落群存在。然而,在京西的门头沟区,居然还奇迹般地幸存着50多个传统村落,其中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如此大规模的传统村落是首都北京的宝贵财富和文化品牌。这一古村落群为何能够在皇城根下安然无恙地遗传下来?它们的建筑有何特色?它们背后讲述着哪些动人的故事?

鸟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的整体布局,“青龙”位的东坡梁和“白虎”位的北坡楞子如同舒展的双臂将村落抱在怀中。以“祖山”龙头山为中心的,民居随山势高低变化分为上下两层,形成一只巨大的元宝形状,呈放射形态灵活布置在有限的面南山坡上。当初,爨底下村的建村者取意怀抱“元宝”,象征着财源滚滚、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爨底下村仰仗高山的依托,以自然体现出村落的恢弘气势,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回归自然的经典之作。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李长山

京畿西路隐藏着罕见的古堡式村落群

在门头沟斋堂镇西北部的通京古道上,山峦、梯田、古树簇拥着一个传统村落,这就是我国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爨(cuàn)底下。站在村脚仰望,扇形的爨底下村在视线中遥遥升起,近百幢四合院、三合院依山就势,巧妙地沿着山坡、山崖一级级向上延伸,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

村落正前方是一条腰带状的河沟,一条近两百米长的石头围墙呈弓形环绕村前,另一条两百多米长、十至二十米高的弧形护坡墙将村落隔成两半,一半村落排列在缓坡上,一半村落骑在山崖上。粗粝的块石筑起陡峭的护坡,沿着山崖垒砌出一座座马面一般的高台,它们背靠大山站住了阵脚,形成了极佳的防御体系。

在层层叠叠的大山、蜿蜒而过的永定河、通往河北山西的大道和长城关隘多种因素作用下,门头沟的古村落大体沿着永定河及其支流、交通大道、庙宇及其香道、内长城及关口、煤矿极其矿点和沿着山麓水源展开。绘图/于继东

我在门头沟行走的过程中,发现多处类似于爨底下这种古堡式的传统村落,甚至还有一批起源于东汉、辽金时期的营垒和村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恢弘大气的古堡式村落深藏在此呢?我试图从门头沟的地理环境中寻找一个合理的答案。门头沟地处京西的太行山上,这一带万峰簇拥,98.5%为山地,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余座。这里地势极其险要,紧扼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通京古道,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师的天然军事屏障。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