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源 大河从高山冰泉中走来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1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杨勇 

标签: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作者杨勇多次进入长江三源区。在2006年到2015年间,他累计用了近200天时间,总行程超过4万公里,跑遍了长江三源的每一条河流。见证了源头复杂的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见证了雪山之水是如何汩汩流淌并最终汇集成波涛汹涌的大江。
姜根迪如冰川融化的水滴汇聚成河,勾勒出长江最初的样子
“各拉丹冬”藏语意为格拉降魔山峰,是青海西藏交界的唐古拉山脉中的最大雪山,雪山的方向呈南北向,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山峰一般海拔5500米以上,6000米的山峰有40座左右,其中最高峰为各拉丹冬雪峰,海拔6621米,也是唐古拉山脉主峰。雪峰下发育现代冰川约有130条,总面积达790.38平方公里。其中,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融水蜿蜒流下,为沱沱河上源,也就是长江正源所在。

长江有三个源头,流域面积十余万平方公里。分别为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已经无数次进入到长江三源,跑遍了长江三源的每一条河流。

传统认知中的正源沱沱河,也只有50年的时间。来自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之上消融不止的冰川群,是世界大河中罕见的冰川融水型河源;南源当曲源流主要来自唐古拉山脉东段北坡的泉眼、湖泊和沼泽湿地,到了快与沱沱河交汇时,接纳了来自雪山东坡和唐古拉山口的尕尔曲与布曲的冰川来水,水量大增成为滔滔大河;北源楚玛尔河源流,主要来自已经逐渐演变为内陆水系的可可西里荒漠的湖泊群和干旱地的浅层地下水,细小的水流断断续续百折不挠流出沙漠,避开盐湖区,最终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相连。


14年间,姜根迪如北支冰川退缩151米
冰川是揭示可可西里环境变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直接反映了气候和水资源的变化。各拉丹冬雪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正在日渐消融、退缩。上图是1986年6月,绿色江河的杨欣拍摄的各拉丹冬雪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北支冰川的照片,时隔14年之后的2010年6月,他再次站在同一位置拍下了下图的照片并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对比之下,可以清晰地看到,左侧冰舌位置后退了151米。供图/绿色江河

 正源沱沱河:冰川养育的河流

各拉丹冬雪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是冰川的世界,两条向山谷延伸的冰川前端滴水处就是6300多公里的长江零公里起点,按照河源唯远、与主流方向一致的原则,这里被确定为长江的正源,是地球上不多见的大陆型冰川发源的外流河江河源头。

当地牧民认为,每年的5、6月份冰雪解冻之前,是传统的进入季节,而我们,近几年的进入时间,往往安排在8月和冬季。在这些季节,我们奇迹般地把车开到了各拉丹冬雪山四个方向的主要水系和冰川,还有沱沱河大拐弯。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