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拉萨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8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肖明
标签:
盛极一时的商贸中心
“大昭寺周围是拉萨的主要商业街……较好的店铺是印度人和拉达克人开的,而露天摊位则由藏人经营,而且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妇女在经营。妇女们经营零售业务和店铺,男人们则进行大宗的商品交易和与此有关的长途贩运,这是一种习俗。除了大宗买卖外,这些摊位上的东西应有尽有。”
在《圣城拉萨》一书中,英国人斯潘塞·查普曼惊诧于1936年拉萨商业的发达和国际化程度,在拉萨的商业街上他看到了印度的廉价花布、来自不丹的玉米和稻谷、来自日本的电筒及蜡烛……
同一时期中华民国的统计资料中则显示:“民国19年(1930年),(西藏)对印度贸易,又可分为二部:其一为对孟加拉贸易,输出以牲畜为主,每年达三四万头;盐次之,达二千二百以至三千吨;羊毛又次之,达二千吨;茶最少,达十吨。输入则以棉织毛织之疋头货,金属器皿,及丝织物为大宗。其二为对克什米尔,旁遮普及联合省等地之贸易,输出以羊毛,麝香等为主。输入以羊毛织丝织之疋头货,绿茶,及糖为主。贸易年盛一年,而尤以每年输出之硼砂为最着,已超过一千吨矣。”
彼时,拉萨是西藏商品集散和消费的中心。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