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 民族医药文化中的瑰宝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3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朗顿·罗布次仁
标签: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一些大城市的医院里刮起了一阵“藏医药热”。很多在大医院求治无望的病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青藏高原,一些疑难杂症竟然在藏医院奇迹般地得以治愈。这让藏医药的名声传遍了全国,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
随着西藏旅游热的兴起,带些藏药作为礼物送给身体有不适的朋友或同事,逐渐成为大城市白领的一种时尚。一些藏药对治疗某类“办公室综合症”有奇效,比如治疗胃病的仁青常觉、调和气血的七十味珍珠丸……除了神奇的疗效,很多藏药是在寺庙里研发和制作的,宗教性又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图为藏红花,学名(Crocus sativus)又称番红花、西红花,是一种鸢尾科番红花属多年生球根花卉,也是一味名贵的藏药材。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入藏药,藏药是指在藏医学理论指导下用到的药用动物、植物以及矿物等,其中植物药占60%,矿物药和动物药各占20%,而且药物的所有原材料均为纯天然。这些都是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对本地药材有了充分的认知,在藏医理论中用到的药材。
藏医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自成一体的医药学体系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一直在适应高原恶劣的环境,并和疾病作斗争。公元前3世纪,藏族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思想,当时虽然未形成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但藏族人已经学会用酥油止血,用青稞糟来治疗外伤等简易的治疗方法。到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并不断邀请周边其他民族的医学专家来吐蕃治病救人。文成公主入藏,同时带入了唐朝的中医学。因此,藏医药是吸收了中医药和古印度医学等理论,并结合本民族文化,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民族医药学体系。
“三因学说”是藏医药理论体系最基本、最独特的依据。藏医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指气、风)、赤巴(火)、培根(指黏液);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秽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又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上述三者保持着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一旦身体内各物质失去平衡,人就会生病,保持人体各物质平衡是藏医用药的重要法则。藏医通常将人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泡尿作为标本,在银碗中加以搅拌,根据尿液呈现出的颜色、泡沫、气味、漂浮物、沉淀物以及添加其他物质后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