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炎院士:走出雾霾认识的几个误区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8日 文章出自:中国科学报
标签:
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记者 马建胜 见习记者 徐秋玲 实习记者 兰希钰
唐孝炎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科学专家。曾任中国环境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主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次。我国大气环境化学专业创始人,在环境化学前沿领域大气臭氧、酸雨和大气细颗粒物(气溶胶)化学方面作过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系统工作。
“雾霾的产生,VOC的作用大于氮氧化物”
中国电力报:作为环境专家,您认为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唐孝炎:雾、霾是气象学的名词,雾霾天气的成因并不是只有污染一种,雾霾古代就有,空气中有很多细小的颗粒物,比如尘土、海浪带起来的泡沫、花粉等等,特别是刮风带起来的土壤颗粒物,都是自然界中本来存在的。这些细小颗粒物飘浮在大气中,表面会吸附一定的水汽,重力不大,不易沉降,它就会飘浮到上空吸收大量水分后成为云或雾的凝结核。有一些细小颗粒物集聚在近地面,受地面湿度的影响,它们会吸收、折射或者反射太阳光,造成能见度下降,这个时候这些细小颗粒就参与形成霾。当大气中有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时,它们形成的硫酸和硫酸盐、硝酸和硝酸盐及有机物等,由于它们对光的效应,造成了视程障碍使霾的程度和危害性加大。
雾霾的形成主要受天气系统的影响,也和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有关。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