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8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葛剑雄 

标签:

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批评、愿意批评又都有批评内容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比住房、医保涉及更多人的利益。婴儿刚出生,父母和长辈已经在规划他(或她)未来的教育了。临终的老人最放心不下的,或许就是孙辈能否上大学。我大胆预测,下一步的教育竞争会延伸到胎教以至基因选择。所以今天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完全成了教育的中国问题—不仅很多教育问题是中国特有的,而且牵涉到、反映在中国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从专家、学者到教师、学生、家长以至社会各界批评的范围看,几乎无所不包;而且任何举措,无论政府主管部门或教育专家有多么良好的愿望,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连近期教育部提出的减负方案也是如此;有时甚至还出现与国际教育界截然相反的结论或态度,如国际组织运用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评估标准和办法自行抽取样本,独立评估上海的中学教学水平,结果是世界第一。这大大出乎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意料,于是他们纷纷考察、学习上海的经验,而国内对此的态度只有质疑冷漠,认为不合中国国情。

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是中国的教育不得不承担了本来应该由全社会承担的责任。这种状况不改变,无论政府如何重视、支持教育,无论教育界作出多大的努力,这也是注定完不成的任务。

《宪法》规定了每位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的教育方针又规定了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前一项权利是绝对的,但后一项目标应该是相对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应该受到具体的文化程度的限制,仅完成义务制教育或者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的适龄劳动者与大学或研究生毕业者都属于这一范畴。但现状却远非如此,一个初中毕业生,即使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很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岗位也是与他无缘的。如果他还是农村户籍,那就只能当“农民工”。而在所有的政府部门、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甚至在多数民企中,一个没有大学毕业文凭、没有进入公务员系统或管理层的普通劳动者,很难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和尊严。于是全社会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上大学才是青年的唯一出路和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 / 吕颖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