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托邦” 到“流浪汉之歌”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8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 赵牧 

标签:

这里没有战争,没有犯罪,物产丰富,景色优美……早年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想象大多是这样。

今人习惯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Utopia)通指对这种美好生活场景的想象。其实比莫尔早了一千多年,陶渊明就提供了一个中国式的“乌托邦”样板——“桃花源”。中国式的乌托邦,还可以上溯到《庄子》的“无何有之乡”,更可以上溯到老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

每个民族,甚至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人类早期的乌托邦社会通常是全然想象的精神性产物,有些则是夸张某个地域的突出优点,使之令人神往。在这方面,看上去很美的墨脱就是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关于那里的神话有着突出的重点:气候温暖、自然物产丰富得可以不劳而获。

想象总是美好的。不过20世纪的乌托邦实践导致了巨大灾难,乌托邦的名声也随之坏了。以至于今天谈论生活愿景时,人们都会避免使用这个词。不过,作为人类共同普遍的心理,乌托邦是不会死的,人们不提“乌托邦”,却可以说“香格里拉”;人们不再“建设”方面表现狂热,但想象或移情并未因此就被取消。人类有着基本不变的欲望,世代所受的困扰也大同小异,因此解决问题的想象也万变不离其宗,随着时代变迁它只是不断改变着自己的“服饰”,或者说频繁地更换马甲而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